反送中及疫情下七成港人抑鬱 四成患創傷後壓力症(圖)
港大最新研究顯示,在反送中和疫情影響下,港人普遍出現精神抑鬱狀況,令人擔憂。(圖片來源:龐大衛/看中國)
【看中國2020年8月6日訊】香港去年爆發反送中運動,緊接著中共病毒疫情今年初爆發,令港人普遍心情沉重。香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分別有高達七成及四成受訪港人出現中至高度的抑鬱症狀或創傷後壓力(PTSD)症狀,其中36%人同時出現兩種症狀,24歲或以下年輕人所受影響最深。
《蘋果日報》報導,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在今年2月至7月透過電話問卷形式訪問超過1.1萬人,發現在持續的中共病毒疫情和反送中社會事件影響下,分別有74%及41%受訪者出現中至高度抑鬱症狀或創傷後壓力症狀,36.4%人更同時出現兩種症狀。
25歲以下年輕人最嚴重
年齡層方面,24歲或以下年輕人,出現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指數的比率最高,達到49.6%及45.6%;25至44歲群組則為36.8%及36.9%;45歲或以上群組只有20%及31.3%。
研究又發現,港人主要社會壓力來源是對前途感到憂慮,佔66.7%;其次是缺乏防疫物資,有52.7%;排第三才是與家人不和,有49.4%。
港大的研究又指出,抑鬱和創傷後壓力症狀又可分為「反應性」及「非反應性」。出現中等至嚴重症狀的受訪者,有54.5%人屬「反應性」,即可以透過遠離壓力來源使症狀得到改善。但其餘的45.5%「非反應性」症狀,即遠離壓力來源仍得不到改善,意味著他們的創傷後壓力或抑鬱症狀可能已是疾病。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指,社會事件、疫症持續大流行都持續影響大眾精神健康,而且會互為影響和累積,長期抑壓就可能演變成疾病。
他說,15至25歲年輕人正值腦部「大轉型」,較容易思考生命意義和理想,而過去社會運動事件正正挑戰着這些思考。加上外來壓力源頭多,容易接觸創傷性事件,可誘發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他特別提醒,有很多成年後的精神問題,都是在15至25歲這段時期發展出來。
專家指長期抑壓可演變成疾病
陳友凱建議受影響市民和年輕人,要明白社會大環境可能存在許多不能控制的情況,令人感到無助;但日常生活中仍有學業、事業或興趣等可以控制的範疇。儘管不是要大家忘記外面的細節,但也要多些參與可控制的事物。
他又擔心目前香港疫情未受控,加上香港政治局勢轉變得快,料會持續影響港人精神健康,他提醒市民保護自己的精神健康,不要累積壓力,避免引發更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
要解決目前困局,他認為最大困難是重建信任,因為很多受壓人士對公營服務機構失去信任,未必去求助求診,「一些壓力很大的事件如被捕、參與過行動,這些年輕人敢不敢去求助?他也問我們醫療紀錄會怎樣,會不會被曝露?空氣裡充滿了這些問題,令人未必敢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