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閉關鎖國已不可避免 中國人該怎麼辦?(圖)
7月7日,韓國支持香港的集會上出現「天滅中共」的標語(圖片來源: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7月27日訊】閉關鎖國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可怕的,因為它能導致一個國家的貧窮、落後、國力衰敗,甚至出現國家的內亂和滅亡等等。
我們今天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中共國即將要走入這個死胡同、走入這個墳墓。中共為什麼要走這條路?難道它不知道這是一條不歸路嗎?中共當然知道。可是由於中共的倒行逆施、逆天叛道,導致天怒人怨,逼著中共不得不走這條不歸路,這也許就是天意吧!
近日,多家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的話透露,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全面禁止中共黨員及其家屬入境,已經在美國的要驅逐出境。美國的這項制裁一旦實施,中共必將閉關鎖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美國的這個制裁一定在全世界會引起骨牌效應,西方國家會積極響應。到時候,中共黨員及其家屬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呢?習近平的女兒,還能夠繼續在哈佛大學就讀嗎?在大洛杉磯地區被稱為「貪官城」的亞凱迪亞市擁有豪宅的那些中共官員們,該怎麼辦呢?如果中共黨員及其家屬不能夠去美國,不能夠去歐洲,它會允許老百姓去嗎?
據中國官媒7月1日報導說有53國支持香港國安法,可是從這些國家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都是些貧窮落後的非洲國家,說白了,這些國家支持的目的就是為了錢。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共如今在全世界已經成了孤家寡人,閉關鎖國也就成了它的必然。
那為什麼說閉關鎖國就成了中共的火葬場、就成了中共的墳墓呢?當我們翻開中共的歷史不難看出,中共從篡政後三十年左右的閉關鎖國,中國的老百姓被活活打死、餓死就有好幾千萬。舉個例子,據史料記載,中國在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其間,中國農民活活餓死就高達3千6百多萬,中共對中國人民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
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都知道、也品嚐過閉關鎖國的滋味。那時的城市,吃糧要糧票、吃油要油票、吃肉要肉票、穿衣要布票,就連抽香菸也要煙票。筆者有一段親身經歷,如今仍然記憶猶新。記得那是上世紀70年代初,過節了,家裡沒有油炒菜了,由於父母忙,就讓我拿著少的可憐的肉票和錢去排隊買肉。那時還小不太懂事,到肉店一看,買肉的人在排長龍,可是就是沒人買,我當時挺高興,不用排隊,於是我就過去買了一斤肉。買完一回到家,壞了!父親一看我買的肉火就上來了,那真是一頓的打罵,逼著我去換肉,那哪能換得了?挨了罵、挨了打才明白,原來買肉不是為了吃肉啊!難怪那麼多人排隊卻沒人買肉?都是想買最肥的肉煉油炒菜用。而賣肉的人把瘦肉擺在前面,等把瘦肉賣完了才賣肥肉。這就是當時的中國,說實話,我還是居住在大城市,條件相對還好一些,那農村可憐的就更不用提了。我在70年代末到農村體驗了兩年的生活,那裡的農民真的很可憐,什麼也不知道,每天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別說吃肉,就是飯能吃飽都已經很不錯了。
鄧小平一上臺為什麼急於要搞改革,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到了不打自垮的地步,中共也即將崩潰瓦解。
八國聯軍為什麼敢於跟清朝政府交戰,那不是由於閉關鎖國而導致的落後嗎?人家都是洋槍洋炮,你還是大刀長矛,嘴裡還喊著刀槍不入,那有什麼用?一頓打,馬上跪地求饒,割地賠款。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上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一棟棟的高樓大廈也在各大城市建造起來了。表面看起來中國也變得繁華了,然而這種表面的繁榮不會長久。為什麼?因為人類要想達到長久的繁華昌盛,必須具備兩個因素,一個是物質因素;一個是精神因素。精神也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講的道德。
當年中共黨魁鄧小平不是也講,改革開放兩手都要抓嗎?就是即抓物質又抓精神。然而中共的邪惡本質決定了它只會說一套做一套。它把中國人的思想都變成了拜金主義的思想,一切向錢看,為了錢可以六親不認;為了錢可以無惡不作。什麼道德,道德值幾個錢?吃喝嫖賭抽在中國肆意氾濫,笑貧不笑娼已經得到了這個社會的共識。
大家想一想,這樣的人是不是離人善良的本性越來越遠?離做人的標準也越來越遠?在我們傳統文化中講到,說西方耶和華造了西方人;女媧娘娘造了東方人。如果這些傳說是真的,那當人背離神,與做人的要求越來越遠時,那人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
我們可以看到,如今在中國大陸所發生的各種天災,那是偶然的嗎?這個世上沒有偶然的事情,都是因為人類道德敗壞造成的。其實這些道理中共邪靈很清楚,那為什麼中共邪靈要把中國人變成這個樣子呢?因為中共邪靈的使命就是來毀滅中國人的,它要把中國人帶入地獄與它陪葬。
中共的閉關鎖國已不可避免,中共的滅亡也即將展現。作為中國人,在這個歷史緊要關頭,我們該怎麼辦?跟著中共一起開歷史的倒車?回到閉關鎖國的時代?我想誰也不願意。唯一的辦法,就是中國人趕快覺醒,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與中共惡魔決裂;向香港返送中那樣,勇敢的站出來,徹底推翻中共的邪惡暴政。這是歷史賦予中華兒女的不可推卸的神聖責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