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和李克強忙開會 中國經濟到了岔路口(圖)


武漢肺炎疫情和港版國安法等因素的內憂外困之下,中國經濟到了岔路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7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分別主持經濟會議,凸顯武漢肺炎疫情和港版國安法等因素的內憂外困之下,中國經濟到了岔路口。

7月22日,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將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創業。並表示要「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從事個體經營的,按規定給予創業補貼、擔保貸款、稅收優惠等支持。」

李克強表示,靈活就業是穩就業的重要途徑。個人的創業、網路零售、移動出行(註:成為網約車司機)等均屬於靈活就業形態,對這些行業需要包容審慎監管。

有網路評論指出,所謂靈活就業是失業的一種粉飾性說法,中國經濟是處在衰退下滑的狀態,對於越來越多的失業人口,當局束手無策,只能不斷創造各種新詞彙來矇蔽民眾。

而在7月21日,在央視螢屏消失二十多天的習近平終於「現身」,在北京參加一個企業家座談會並講話。他說:「藉此機會,我向廣大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港澳台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官媒《新華社》則刊發習近平在會中的完整講話,他提到三大重點: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儘管習近平又強調「六穩」與「六保」,還提出要落實紓困惠企政策等,但外界認為,這是暗示國際環境發生變化,無法再依靠外需,中國經濟處於內憂外困。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際,中國官方公布二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從而避免了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經濟雖然有反彈,但是,要應對從內部經濟增長不平衡到外部國際關係惡化的重重難題,中國經濟到了岔路口。

針對中國官方經濟數據出現反彈,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7月21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這背後與投資復甦(尤其是國有資本投資)推動的恢復密切相關。不過,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緩慢和失業率問題,抑制了需求的復甦進度。」

報告指出,中國二季度經濟增速較好主要反映在經濟生產方面,但消費的恢復速度相較之下仍表現滯後,6月零售額同比下降1.8%,部分原因是疫情導致失業人數增加,並影響家庭收入增長,抑制了需求的復甦速度。

經濟諮詢公司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普裡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近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儘管復甦應該會繼續,但其速度將受到失業率上升和政府支持減少的限制。可自由支配的個人開支很容易受到病毒再次爆發的影響。」

同時,肆虐中國南方多個省份的洪水打斷了經濟復甦的步伐。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的消息,6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偏多四成,其中長江中下游較常年偏多六成。

中國券商國泰君安宏觀團隊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汛情將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通貨膨脹構成負面影響。他們預計,本輪洪災的直接經濟損失佔GDP約0.5%。

在外需方面,中國經濟至少有40%依靠外需,即出口貿易,並直接影響2億人的就業。由於中國復工早於其他主要出口國,這幫助中國企業填補了全球供應缺口,但考慮到世界主要國家仍在努力控制武漢肺炎疫情的蔓延,這些經濟體將面臨更長的經濟衝擊,從而會減少對中國商品的需求。

此外,中國經濟前景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外交關係惡化,世界主要的經濟體都有和中國經濟脫鉤的跡象。

據《美國之音》7月23日報導,夏威夷東西中心資深研究員饒義(Denny Roy)認為,「今年對中國的外交關係來說是糟糕的一年,中國與幾個重要國家的關係同時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機,中美關係惡化是其中最嚴重的。」

從一些中國企業家的表態也可以看到,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活下去成為許多企業的目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