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尊敬的「儒商」始祖-子貢(組圖)
儒商是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的美稱。
儒商,是令人敬重的稱謂,只有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譽。追溯中華儒商的淵源,其始祖應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子貢。
子貢(公元前520—前456年),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小孔子31歲,17歲拜孔子為師,深得孔子教誨,譽為「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出生於商業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勢,加上經常跟孔子周遊列國,得以開拓視野,這也為其以後打拚奠定良好基礎。
惜墨如金的司馬遷在煌煌巨著《史記》中,記載亞聖孟子僅用215個字,而寫子貢卻用了5000字。足見這位大史學家對子貢推崇之深。清代浚縣縣令劉德新曾多次拜謁子貢祠,非常敬仰這位儒學先進,並撰詩《謁黎公祠》,不啻讚頌子貢精通六藝的才學和能言善辯的風采,也謳歌了子貢作為「跨國企業」掌門人罕見的經商頭腦。
端木賜-子貢像。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元宋時代,人們一直把大伾山南麓的荒丘當作子貢墓來祭拜,附近的子貢祠也越建越大。直至明萬曆年間,浚縣縣令寧時饃據史料記載和實地考察,才在距縣城數里外的張莊找到真正的子貢墓,於是上報郡臺、平掉假墓,將子貢石像移回張莊,在原址重建墓祠,並立碑記其事。
在端木故里,深為這位傑出的古代思想家、縱橫家,又潛心經商之術、終成中華儒商鼻祖而感慨。當吳越大軍遠征北方,吳王夫差強征絲棉以禦寒,使絲棉緊缺價格走高。聰敏的子貢便抓住商機,從各國收購絲棉到吳國販賣,這一「價格差」讓他撈得「第一桶金」。
後來為追憶先師懿德,心靈手巧的子貢用木頭彫刻出孔子像,前來祭拜的將相諸侯見狀都想擁有一個作紀念,子貢又從中看到無限商機,招募工匠大批生產孔子雕像,又大賺了一把。子貢還首開了「跨國公司」之先河。據《史記》記載,他「鬻財於曹、魯之間」,奔走於各國之間做生意,他發現各國權貴皆以佩戴珠寳為時尚,就大量製造貴重佩飾搞「跨國營銷」,贏得盆滿缽滿。
孔子雕塑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子貢的儒商美譽來自誠信。他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他家財萬貫,卻富而不驕、富而有仁。《呂氏春秋》記述了子貢自己出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可謂千古流芳。他積極牢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堅持以誠待人、誠信交易。《論語》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更遑論發財?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於不敗之地,達到「憶則屢中」、「義利雙贏」的最高經商境界。由於他名滿天下,到鄰國經商各國君主都會禮貌地會見他,說明他真是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了。
孔子對子貢十分看重,稱讚「始可與言《詩》已矣」。子貢靠經商積累大量財富,為孔子及其門生周遊列國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堪稱以文促商、以商養文的成功典範。孔子說過:「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在子貢故里浚縣,不少商場可見「子貢經商取利不忘義,孟軻傳教欲富必先仁」的對聯,足見故鄉人對先祖和孔孟之道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