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貫明專欄】智者擇地而居(圖)

作者:貫明  2020-07-08 14: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陳雲博士直言, 「移民潮肯定會爆.為何移民 ?一來因為無生計,二來安全受損,人心惶惶無寧日.」
陳雲博士直言:「移民潮肯定會爆。為何移民 ?一來因為無生計,二來安全受損,人心惶惶無寧日。」(攝影:李明/看中國)

最近一段時間,我身邊的一些患難與共的好朋友,因為個人信仰的原因不斷的遭受惡人的誣告與迫害,陸陸續續的被驅趕至異國他鄉,流離失所。小人得勢,壞人發狂,好人蒙冤。我在心情鬱悶與憂傷之餘,也不得不思考自己是否應該遷居他鄉的問題。信手翻開孔子的《論語》一書,一段名言映入眼帘:「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我個人對前兩句話的理解是:君子懷德,君子每天所思考的是修德,他居住的地方必然選擇在有仁德之人所居之處。與道德高尚的人為鄰,自己必定受益不淺。小人懷土,土是地利,小人居住的地方只選擇有利可圖之地,如易於陞官發財或獲取暴利的地方等,一旦定居之後,則貪圖安逸而不思遷徙。因此不同的擇居方法就能分辨君子與小人。

我把自己的理解與兩位年輕的朋友分享,不料想她們因為沒有學習過古文而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為孔子的原話中並沒有君子擇地而居的內涵。然而,做人的道理是貫通圓容的,孔聖人在《論語・裡仁第四》中對擇地而居有一段更為明確的提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如果把這一段話翻譯為白話文,意思是說:「一個鄉村或社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才算美好,如果選擇居家住所,不曉得去選擇風氣淳樸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麼能算得上有智慧呢?」細思之,每個人的道德修養雖然是個人自身的事,但是也與他所處的外界環境有密切的關係。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道德高尚之人的影響;反之,就有可能隨波逐流,與邪惡之輩同流合污。孔子在此是教誨世人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以利於自己的人生修行。

《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記載,古書《列女傳》中則更詳細的記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起初,孟家離一處公墓不遠,小孟軻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來,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這樣的地方對孩子影響不好,就搬家到了一個集鎮。小孟軻又學著那些挑提賣貨的人吆喝叫賣,孟母只好再次搬家。最後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小孟軻模仿學校的孩子們,在遊戲中擺弄俎豆祭器,學習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這才終於放心地說:「這裡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然而,孟軻上學以後,有點貪玩,進步不大。有一次孟母問他:「學習得怎麼樣?」孟子回答說:「還是那個樣。」孟母聽後,拿過剪刀就剪斷了織機上的線,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割斷織機上的線,布就織不成了一樣,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有成為供人使喚的下人。」孟軻從此拜孔子孫子的學生為師,勤奮學習,終於成了一代儒家宗師。

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現代人類社會中,生活的環境如同一個大染缸,會將形形色色的人同化於其中。一個人處在修心重德、正氣的環境中,他會受到身邊人們的言行教化,自覺的約束自己,使自己不斷的長進;相反,一個人處在道德頹廢、弄虛作假的環境中,他也會受到身邊消極觀念的影響,使其正邪不分,隨波逐流。由此看來,雖然選擇居所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辨正邪,遠離小人,擇地而居,才是智者所為。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