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教授舉報 入選千人計劃的中科院學者涉剽竊(圖)
【看中國2020年7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1日,網上流傳一封實名舉報信,揭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者付向東,實名舉報了中科院研究員、「千人計劃」入選者楊輝,並稱對方「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消息一出,引發外界關注。
相關新聞如下:
彭博社論︰不公平、靠剽竊是「中國製造2025」最大問題
副國級陳全國被曝博士論文大面積剽竊
中國學術圈又地震了 30多篇論文遭國際期刊撤銷
中國6高官被曝涉抄襲論文 李源潮陳全國中招
傳24篇論文造假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否認有惡意
綜合腦科學新聞、東網報導,根據7月1日流傳於網絡上的一封舉報信表示,付向東實名舉報稱,其團隊自2013年開始就在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首次報道PTBP1介導的基因調控網絡,可以高效轉分化非神經元細胞為神經元。在經過9年相關實驗後,該團隊成功在患有帕金遜的小鼠模型裡,實現一次過注射抗PTBP1因子就能重建帕金遜綜合症黑質紋狀體回路,並完全消除帕金遜症狀,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25日發表在《自然》(Nature)學術期刊上。
但一篇相似論文已於同年4月8日在《細胞》網上發表,通訊作者為楊輝。
該舉報信表示,付向東曾經在2018年6月14日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上述了研究成果,也詳細介紹其科學思路、全部實驗設計及研究成果。當時楊輝也列席報告會,事後更與付向東共進晚餐,查問實驗細節問題。除了剽竊,付向東更直言對方的論文並沒有確鑿實驗證據支撐結論,甚至可能存在了「挑選有利數據甚至偽造數據」的問題。
該舉報信批評說,楊輝聲明研究工作始於前年5月,但付向東稱「我有證據在我去神經所學術報告之前,楊輝居然連PTBP1為何物都不知道,這充分說明『研究工作始於2018年5月17-18號』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該舉報信又稱,「請蒲慕明所長讓楊輝提供訂購PTBP1相關DNA引物的時間及證據,這應該是開始實驗的最先步驟。然而,至今沒收到他們的任何回復。如此簡單的證據為何拿不出來,這不做實他的謊言和剽竊行為嗎?如果他繼續捏造假證據,事件的性質就從剽竊進一步惡化成為欺詐行為。」
舉報信最後則強調,「就本次PTBP1相關的《細胞》論文工作而言,究竟他們的研究是何時開始?資料是如何得到的?等等一系列疑問,我認為應該成立一個由神經所以外的科學家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嚴肅認真的調查,因為這次事件已超過了蒲慕明所長所指的科學研究中『灰色地帶』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8月12日,《細胞》編輯部收到了楊輝團隊的論文,並於同年12月18日收到了修訂版,2020年3月10日接受刊載;《自然》則是在2018年11月12日收到了付向東團隊的論文,2020年5月13日接受刊載。
據知情人士透露,付向東曾經向中科院神經所、中科院及國家基金委發郵件譴責、投訴,但遲遲未獲得回覆,只好對外公開、實名舉報。
中國青年報報導,7月3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即為中科院神經科學所)在官網上連續發佈兩份聲明,分別為《楊輝研究員對相關輿情的聲明》與《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關於楊輝研究員相關輿情的聲明》,針對此事進行回應。
在《楊輝研究員對相關輿情的聲明》中提及:「本人(指楊輝,記者注)將積極配合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對近日網傳有關本人學術成果輿情的調查,如實提供原始材料,澄清事實,忠實履行一名科研工作者對科研誠信應盡的義務。」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關於楊輝研究員相關輿情的聲明》提及:「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對楊輝研究員相關輿情高度重視,迅速成立由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和中科院外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本中心將向社會回饋調查結果。」
遭到指控抄襲的楊輝,是中科院神經科學所的一名80後研究員。在2019年公布的國家傑青建議資助名單中,楊輝是該年度最年輕的入選者,而在此之前,他所在的研究組則是接連在《科學》、《自然》等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楊輝本人亦被視為是基因編輯領域中的一名頗具代表性的青年學者。如今他卻因為被學者指控抄襲,引發外界關注。
Nature雜誌審稿人稱曾拒稿 論文不似完整故事
知識分子報導,Nature雜誌的審稿學者、斯坦福大學基礎醫學教授Aaron D. Gitler告訴《知識份子》說,他無法評論舉報的內容是否屬實,但他建議中科院神經所能證明他們在付向東拜訪上海前就已經在研究PTB了——例如設計相關實驗需要的試劑,以及PCR引物的訂單等證據,至於這一些檔案將記錄在實驗室的筆記本上,若實驗記錄本有得到可靠的保存的話。
Gitler解釋說,「通常來說,如果你建立了一套新的實驗,你會有相關試劑的購買或類似事情的記錄。」
Gitler是付向東團隊與楊輝團隊兩篇Nature投稿論文的審稿人。他表示,2018年11月時,他曾經評審付向東團隊的論文,當時建議補充更多的實驗。過了四個月後,楊輝團隊的論文提交到Nature,且跟付向東團隊的論文結論相似。
7月3日中午,Gitler透過電話向《知識份子》表示,「我認為,也是其他評審的意見,資料的品質,至少是當時我們看到的資料,不足以高到在Nature發表。另外,我認為論文的資料、實驗設計看上去有些匆忙,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論文被拒了。」
然而,Gitler再也沒有看過楊輝團隊的這一篇論文了,直至今年4月Cell雜誌發表該文。
針對此事,中國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越辯越明,任何偏聽一方的不可取」、「所以說國內學術造假嚴重」、「怎麼最近都是中科院」、「關鍵點就是開始做實驗的時間、交流時間、自稱開始做實驗的時間,說別的沒啥意義」、「呵呵呵,污蔑他個鬼,事實擺在眼前,知乎一搜就知道前因後果了,姓楊的忒不要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