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逛博物館或者是一些道具考究的影視劇中,往往會發現古人通常使用又冷又硬的瓷枕、石枕、玉枕來作為枕頭。它們的造型頗為精緻,但比起現代人的棉花枕頭、蕎麥枕、茶枕、乳膠枕等,有著很大的差別。
現代枕頭的特點就是軟、舒服,然在古代,常用的枕頭並不是這樣軟和的,而是非常堅硬的硬枕。
有網友就問:為什麼古人睡覺,都用這麼硬的枕頭?他們難道就不嫌頭疼嗎?
古代的枕頭到底硬不硬
瓷枕一度因為太不符合人體功能學而被定義為冥器。但大量瓷枕的留存,又讓人產生疑問,冥器不可能數量如此之多吧!
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睡覺時就開始頭部枕「枕頭」了。不過在那時的「枕頭」就是一塊石頭或者一段木頭。在山東大汶口考古中發現很多先民的枕骨都呈扁平狀就是證據。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就更清楚地解釋了何為「枕」。「枕,臥所薦者也。」薦者,墊也。
在古代枕頭的材質有很多。《西京雜記》就記載:「哀王塚……床上石枕一枚。」另外還有木質、玉質、金屬質等等。
瓷枕最早創燒於隋代,唐代以後開始大量生產,兩宋及金、元時期最為繁榮,明、清時期開始沒落。
北宋詩人張耒在《謝黃師是惠碧瓷枕》中就已經說過:「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
《孝經》中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遵從儒家經典的古人,通常都不會輕易剪掉頭髮。久而久之,頭髮便越來越長。根據記載,周公執政勤勉,往往「一沐三捉髮」――因為頭髮很長,所以洗起來很費時間。一旦中途有人來訪,他便會優先處理政務,並把沒洗好的頭髮隨意握住。待處理完畢後,再去繼續洗頭。
既然人們如此珍愛頭髮,他們便會認真打理自己的頭髮。想要梳理出整齊的髮型,就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頭髮盤在頭上,宛如一個極厚的大帽子。有了這頂「大帽子」,那些堅硬冰冷的枕頭,似乎也沒那麼難以接受了。
瓷枕是夏天必備
其實瓷枕一開始確實是用作明器,人們之所以肯犧牲舒適度睡它(當時是有棉質枕頭的),是因為它的妙用――消暑。隨著氣溫的升高,瓷枕進入了日常生活,寬度也由原來的十幾厘米增寬至四十厘米,更便於承接頭部。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那首很著名的《醉花陰》,其中一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一個「涼」字便道出了瓷枕的功用。瓷枕之所以能讓人感覺涼爽,主要是瓷這種材質決定的。
一旦到了夏天,這頂無法摘掉的大帽子,便成為了沈重的負擔。而冰涼的瓷質、玉質枕頭,則成為了極好的納涼用具。由此可見,不同的傢俱放在不同的時代,也會為人們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
古代到底有沒有軟枕頭?
1972-1974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馬王堆鄉發掘出三座西漢古墓。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的遺體在出土後,仍然形體完整,全身潤澤,幾乎與新鮮屍體無異。由此可見,這些古墓在上千年的歲月中,幾乎沒有遭到破壞,因此擁有極好的文物保護環境。因此,我們也得以見到更多樣、更稀有的文物。而屬於辛追夫人的一件遺物,則完全可以刷新前文對枕頭的刻板認知。
辛追夫人用過的西漢辛追藥枕在考古學家在實際測試後,發現這個枕頭仍然略有彈性。其外皮由高級絲綢製作而成,內部的填充物,則是氣味芬芳的佩蘭。這是南方常見的香草,可以解暑化濕,兼有健胃、止吐的功效。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中,便有這麼一句:「摶芬若以枕兮,席荃蘭而麝香。」由此可見,將藥物裝進枕頭的習俗,曾經在西漢年間盛行一時。為了確保藥性能夠有效逸散,這種藥枕的外殼,往往不是冰冷堅硬的陶瓷。取而代之的,是布料、絲綢等柔軟的物質。
但除了這件馬王堆文物之外,我們很難從博物館中,見到古代的軟枕頭,其背後的原因不言而喻――包裹枕頭的絲綢,其主要成分為蛋白質。隨著時間流逝,外面的絲綢連同內層的草藥,有很大機率被微生物漸漸分解,其材質將變得衰朽不堪。一旦其周圍的保存環境出現變化,這些東西便會煙消雲散,無法在被後人所看到。
而馬王堆良好的保存環境,無疑是特例中的特例。我們也得以通過辛追夫人的藥枕,洞悉歷史更不為人知的一面。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古代並非沒有軟質枕頭。但比起由硅酸鹽構成的陶瓷,以絲綢、藥材為主材料的軟枕,很難穿過歷史的考驗被保存下來。它們更容易毀於戰火、自然災害或者微生物的侵襲。
至於硬質枕頭的實際體驗,可能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差。究其根本,是因為古代人的頭髮,比我們要長很多。這些頭髮可以在硬質陶瓷枕與頭部之間,形成有效的緩衝。
如果在炎熱的夏季,陶瓷枕頭無疑會帶來珍貴的涼爽體驗。對於頭髮厚重的古人來說,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涼爽,是其他枕頭無法帶來的感受。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