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撰文斥港府政治敏感度不足思慮不周(圖)


張炳良表示,反送中期間港府靠警察以暴力鎮壓來解決問題,失去和市民修補關係的機會。(圖片來源:MOHD RASFAN/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6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懷橘報導)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今(2)日在《明報》撰文,他批評港府自去年反送中運動以來一步錯,步步錯,造成今日無法挽回的局面。

張炳良在題為「修例風波如何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文章中表示,反修例風波改寫了香港的命運。他指出,修例旨在堵塞長年漏洞,採用國際慣用模式,但港府政治敏感度不足,思慮不周,未考慮到香港與大陸的引渡安排,會涉及不同的司法制度,而香港與臺灣的引渡安排,也會涉及「兩岸」政治和「一中」的敏感爭議。因此修例建議一推出,便引起社會反對,民主派、法律界、工商界等都表示反對修例,惟政府把法案直上立法會大會審議,更讓人懷疑事件背後有重大陰謀,從而演變成政治風暴。

張炳良認為,當初幾十萬至百萬人上街時,政府未能及時平息民憤,反而犯了政治人皆知的「擠牙膏式」回應。他指,當群情洶湧時,如政府可以處置得宜,便不會覆水難收。當時政府應部署其它解決方法,他建議,最佳做法是把陳同佳案特事特辦,至於修例之事,可從長計議。但無奈港府和中央皆認定抗爭運動由外國介入,「遂以對外的政治凌駕對內的政治,結果兩者皆失」。

文章指出,港府錯判形式後,遲遲不肯撤回條例,不肯成立法定調查委員會。港府放棄追查真相,以及同市民和解的機會,結果威信掃地,成為最大輸家。而市民反對暴政的決心越來越強烈,港府只有試圖靠警察以暴力鎮壓來解決問題。但怎知又賠上警隊「多年來建立的親民信譽」。

張炳良也在文中分析回歸後三大轉折點,他表示反送中運動並非憑空而降,而是有跡可循。香港和北京制度、社會的差異是根本原因。當年23條立法是第一個轉折點,佔中運動是第二個轉折點,第三個便是反送中運動。他解釋,北京對港基本政策就是香港不能亂,北京也不認為香港可以有「真自治」,香港自治必須是「由中央授權特區的內部自治」。因此當港人要求真普選、真自治,幾十萬、百萬人上街時,北京便認為香港失控,「止暴制亂」壓倒一切,北京更視泛民為「美國前哨」。

張炳良在文中表示,「幽靈放了出來就回不到過去」。目前香港社會撕裂,官民互不信任,形同陌路。香港夾在美中的角力之間,前景未知。對於國安法,他指出,法例在於細節,當局是把大陸法例照搬香港,還是用符合本地的法律概念,並確保港人受《基本法》賦予的自由和權利有所保障,在罪行定義、罰則,以及何執法和審訊等方面是否符合香港法律。他在文中問,「國安法通過後會是怎樣的香港?」是End of Hong Kong,還是鳳凰浴火?

他感嘆,「當靈魂漸遊走出『一國兩制』軀殼,主政者不善於疏導」,以及在「經濟受創、民主停滯下」,普羅大眾及年輕一代怎可能對未來有自信?

張炳良在文末表示,「真正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政治重建」,逐步解開怨節,啟動改革,但此路難行。他說,如果北京當局「寧取北風而非陽光之政策」,那民間抗爭只會繼續,「任何再出發之聲都是徒然」。香港是港人安身立命之所,市民是否會安然接受這種命運?

本文留言

作者李懷橘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