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企業出口受阻 轉內銷水土不服(圖)


武漢肺炎疫情導致海外需求大減。(圖片來源:THATREE/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6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導致海外需求大減,中國外貿企業訂單減少而出口受阻。官方呼籲出口產品轉內銷,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

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很多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尋求出口轉內銷。此前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唐軍稱,針對大量外貿出口企業的復工復產進行加快國際標準與國內標準的轉換。「製造業產能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出口國際市場,產品執行的是國際標準或國外標準,按照現有的規定是不能在國內市場銷售的。」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在「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主題發布會上稱, 「外貿企業原來多數是單一做出口的,現在出口受阻之後,政府支持他們出口轉內銷。」

有民眾評論說:「內銷的成本遠遠高於外銷,關鍵很多企業外銷是靠出口退稅掙錢的,內銷哪有什麼出口退稅?」

也有的人說:「內需總量不變,出口轉內銷沒有實際意義。」

全球貿易活動因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恢復正常仍需時日,中國出口企業當務之急需求轉型,但現實中的瓶頸也迎面而來:國內市場交易鏈條相對冗長、回款慢。對外貿企業來說,要在短時間內重新瞭解新的市場並建立渠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6月1日,據《路透社》報導,提到出口轉內銷,在深圳經營一家主打出口LED產品的企業家章先生稱,「並非易事,品牌、渠道、甚至整個訂單模式等等,從生產到經營都遇到水土不服。」

除了產品生產與檢測標準不同,經營模式也完全不同。章先生介紹,多數外貿工廠為品牌的代工廠,在缺少品牌授權的情況下產品難以直接售賣,同時,國內品牌市場格局已基本穩固,要想分一杯羹,就要在多個環節增加費用以開拓市場。以往「訂單-生產-交付」的出口訂單模式,轉戰到國內市場還不得不面對一定期限的放賬期。

一家江蘇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滿足國外客戶的供應商標準,一般我們的工廠從軟體到硬體標準都比國內高,成本也會相應偏高,轉內銷是個自救辦法,但我們在價格上實在是沒有優勢,還擔心產不對銷。」

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處處長劉興國認為,對出口轉內銷的企業來說,渠道問題比品牌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產品以外銷為主很少內銷的企業,在國內市場根本就沒有能夠為自己所用的銷售渠道。轉內銷意味著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在國內市場鋪設營銷渠道,進而大大增加企業營銷成本。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也表示,轉內銷後收取國內增值稅和其他稅負,成本上漲後可能會不適應國內銷售。而且,外貿企業在國內銷售方面本就缺乏人才和經驗,需要重新建立銷售網路,不適合再過多給他們增添資金壓力。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