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兵書的智慧《六韜》(29)(圖)
如果城上的氣高升而不停止,作戰一定歷時長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六韜》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意為六種祕密的戰術謀略,內容以姜太公與周文王、周武王問答的方式寫成,對後世兵學有重大影響,宋代將其列為《武經七書》之一。
兵征第二十九
武王問太公說:「我想在未交戰之前就先知道敵人的強弱,預見戰爭勝負的徵兆,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勝敗的徵兆,首先在敵人精神上表現出來。精明的將帥能夠察覺,但能否利用徵兆打敗敵人,則在於人的主觀努力。周密地偵察敵人出入進退的情況,觀察它的動靜,言中談論的吉凶預兆和士卒們相互議論的事情。
凡是全軍喜悅,士卒畏懼法令,尊重將帥命令,相互以破敵為喜,相互以勇猛為榮,相互以威武為譽,這是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徵兆;如果全軍上下不斷驚動,士卒散亂行列不整,相互之間被敵人的強悍所恐嚇,相互傳播作戰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間議論紛紛,謠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懼法令,不尊重將帥,這是軍隊戰鬥力虛弱的徵兆;全軍步調一致,陣勢堅固,溝深壘高,又憑藉大風大雨的有利氣候條件,三軍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鐸之聲高揚而清晰,鼙鼓之聲婉轉而嘹亮,這是軍隊得到神明的幫助,必將取得大勝的徵兆;行陣不穩固,旌旗紛亂而方向不明,又逆著大風大雨的不利氣候條件,士卒震駭恐懼,士氣衰竭而渙散,軍馬驚駭亂奔,戰車軸木折斷,金鐸之聲低沉而混濁,鼙鼓之聲沉悶而壓抑,這是軍隊大敗的徵兆。
凡是攻打包圍城池:如果城上的氣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毀滅;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北流動,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西流動,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南流動,城就堅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向東流動,城就不能進攻;如果城上的氣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將必定逃亡敗北;如果城上的氣出而覆蓋我軍,我軍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氣高升而不停止,作戰一定歷時長久。凡是攻城圍邑,如果過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須迅速撤圍,因為城中一定有賢能的輔助。這樣,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武王說:「好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敗之徵,為之奈何?太公曰:勝敗之徵,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敗在人。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凡三軍悅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徵也。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強敵,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徵也。三軍齊整,陳勢巳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徵也。行陣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濕如沐。此大敗之徵也。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氣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氣出而東,城不可攻。城之氣出而復入,城主逃北。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城之氣出而無所止,用日長久。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