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應】從泰卦否卦看古人為何要廣開言路(圖)


司馬光認爲,治國之道的關鍵在於廣開言路。(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公元1085年,謫居洛陽十五年的司馬光回到了京城汴梁。宋神宗剛剛駕崩,哲宗年幼,由宣仁太后主持朝政。宣仁太后有意起用司馬光,派人去看望他,並向他詢問治國之道最為重要的是什麼。司馬光的回答是廣開言路最重要。

司馬光的上疏中這樣寫道:「臣聞《周易》,天地交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替,則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蔽,眾心離叛。自生民以來,治亂未有不由斯道者也。」

司馬光引用了《周易》中的《泰》、《否》兩卦來解釋為什麼要廣開言路。

按《周易》,泰卦的卦象是乾在下,坤在上。乾是天,坤是地。天在下,地在上,意味著天地相交。卦象對應於天道,是指天地之氣相交,可以化生萬物。對應於人事,乾是君,坤是臣,意味著君臣以心相交,所以政治清明。否卦的卦象正相反,是乾在上,坤在下,於是天地不交,萬物由此屯塞而不通,對應於人事,君臣不交,就是上意不孚於下,下情不達於上,上下不通,政情閉塞。

所以司馬光認為,要想天地相交,君臣相通,就必須是為君者願意虛心傾聽下情,為臣者願意忠心提出建言。也就是廣開言路。相反,為君者不喜聽逆耳之言,為臣者為自保不進忠言,就會下情雍蔽不達於上,最終會導致天下大亂。

那麼,廣開言路之後,會有什麼結果呢?

按泰卦的《彖》辭,泰卦的又一層含義是「小往大來」。「小」謂陰,「大」謂陽。對應於人事,「小」象徵小人,「大」象徵君子。「往」是退而在外;「來」是進而在內。就是說,小往大來之像,是小人退居在外,君子主事在內。這是大吉之像。

也就是說,廣開言路後,奸邪不能被隱慝,正直不能被掩蓋,必然會出現君子被任用,而小人被疏遠。於是庶政修治,邦家安定。

按否卦的《彖》辭,否卦的又一層含義是「大往小來」。對應於人事,就是君子斂跡而小人得志。長此以往,不僅是君子去位,連國家的安危都會出現問題。

所以,古人提倡廣開言路,不只是出於現在人所以為發言權,知情權,言論自由之類原因。而是有其更深的道理,這就是天道。

司馬光明白這些道理,所以上疏說「自生民以來,治亂未有不由斯道者也。」意思是,從古至今,所有的治亂之變都因言路通達或是閉塞而開始的。

於是司馬光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請宣仁太后明下詔書,廣開言路,無論有官無官之人,只要知道朝政闕失和民間疾苦的,都可以上書朝廷,暢所欲言。應命諸路州、軍,貼出榜文,讓百姓知曉朝廷的意思。在京城與各地都設置授理上書之處。

宣仁太后採納了司馬光的建議。下詔廣開言路。在宣仁太后主政的這段時間,果然政情通暢,政治清明,被稱為元祐之治。

本文留言

作者軼飛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