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虐待也是一種暴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明明可以溫和講述,卻總是反問,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中國家庭的日常頑疾。中國人「不好好說話」最常出現在親密關係裡、家庭單元內,越是親近的人,越愛不好好說話,那些「不好聽的話」,有時是暗諷挖苦式的揶揄,有時是「正話反說」式的教導,有時是父母「習慣性地打擊和否定」,它們並不顯性,像一日三餐裡放的鹽,融於日常。
美國心理諮詢專家帕雷夏·伊文斯在《語言虐待》一書裡寫道,語言虐待(Verbal abuse)也是一種暴力。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Teicher則認為,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隱蔽、更連續。
密歇根大學博士Ethan的一項實驗證明了這一點:當人在受到語言暴力的攻擊時,情緒的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以下網友們的實例也印證了這一點,許多讀者回顧自己小時候的經歷,那些傷人的話,像釘子一樣頑固地留存在記憶中。
一位讀者這樣描述自己經受的語言暴力——「20年就這麼不動聲色地過去了,我到現在都記得聽到那句話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想著,希望以後聽見家這個字的時候,不要再掉眼淚了。」
許多讀者成年後發現,由於自己成長於語言虐待圍繞的環境中,漸漸從一位受害者,也變成了施暴者,他們很難過地發現,自己變得不敢溝通,也不願溝通,甚至將粗暴的語言習慣帶給下一代,「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我也知道被這樣對待是什麼感受,可是,我有時還是忍不住這樣對別人」。
這一次,他們願意將自己的故事講出來,正如讀者@Trc說的那樣,是為了不要讓錯誤成為一個煉式傳遞的惡性循環,「意識到了,就要努力行動起來打破它。」
每一個不好好說話的人,
都是反問句小能手
「我怎麼知道」
「不然呢」
「你心裡沒點兒數嗎?」
傷人的話,像釘子一樣頑固地留存在記憶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個想發財的人
我:充電器在哪兒?
我媽:我怎麼知道?又不在我手上。
@米婭
找不到合適的實習特別困擾,就打電話想跟媽媽吐槽,結果媽媽說,「誰叫你當初要選這個專業?」一下子什麼說話的慾望都沒有了。
@悅
我家是複式的,因為我沒注意到閣樓窗戶有可能會進小偷,所以有時會把這窗戶打開,我媽就氣急敗壞地說「你想讓賊進來偷東西啊?」這讓我很委屈,其實如果這樣說「這窗戶不能打開,因為可能會進賊」,我會好受一些。
@老潘
看到這條太有感觸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可能是職業病吧,把學校的那種情緒完美帶到家裡,跟我們說的話全部都是反問句——
「地上這麼髒你就不知道擦擦?」
「都幾點了還不知道做飯?」
「冰箱有沒有蔬菜不知道看看?」
「我之前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這樣行不行心裡沒點數嗎?」
……
講真,這種家庭挺艱難的。
@盟博
爸爸在開車,我坐在後座。也不記得爸爸問的具體內容了,只記得我回答的是:「不然呢?」車裡沉默了2秒。我聽到爸爸猛吸了一口氣,又深深嘆了出來。我知道我錯了,我沒有道歉。
隨隨便便一張口,
全是否定和貶損
「你還會幹什麼」
「你瞎啊」
「廢話」
貶損語言像是一把又間又長的利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CC
搬家幹活的時候不小心磕破了腿,我爸:「幹這點活都不會,你還會什麼?」
@w
我媽剛從超市回來,我看見一袋貼著特價標籤的水果,順口問了一句「樓下超市又搞特價了啊」,她翻個白眼:「對啊,專門買給你這種便宜貨吃的。」
那一瞬間我很受傷。
@白雷
我有次站著在看手機,我媽就到我身後想看我的手機屏幕,然後我藏了一下,我媽說你在看啥?我說我刷朋友圈呢。我媽就:喲,你還有朋友啊!
@劉女士
中年夫妻,日漸冷漠,一天說不上五句話。偶爾為了活躍氣氛,我會就丈夫正在看的電視提一兩個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他只沉默不語,我若重複問,就會嗆我:「瞎了嗎?不會自己看?」
@唸唸
我問我姐作業是不是沒寫完,她說:「廢話」;
我問我姐是不是沒煮飯,她說:「廢話」;
我問我姐我是不是很笨,她說「廢話」;
每次被我姐教訓的時候,都會在腦子裡循環播放「廢話」。我從小就不理解「廢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真的不想再因為「廢話」崩潰了。
@桃花船
小時候,每次在重大考試前,我如果沒複習到位並擔心考不好時,我媽給出的答覆都是「考不好拉倒」,「考不好算完」,「考不好正好」,我每次聽到都很難過,其實她也許不會開解我,但不會好好說話,還不如不說話。
@Charon
我媽總是喜歡用先否定我的方式聽我講話:如果我說這次考試了,她會說:「你是不是考得很差?」同樣的,她也會說「你是不是在班裡沒人喜歡」,「你是不是抄的才考的這麼好」,「是不是沒人投你」……
很傷人,真的很傷人,在我不需要鼓勵的時候鼓勵,需要鼓勵的時候抨擊。
@土撥鼠
吃飯時幫忙端湯。
端湯前,我媽:注意看著點兒,別打翻了。
端湯沒打翻:嗨呀,這次居然沒打翻。
端湯打翻了:我早就知道你要把湯打翻。
後來端湯時,我就不伸手了。
@星嵐
我跟我媽分享一些事情,有時說得興奮了會說得多一些,她經常會打斷並說「行了,快閉上你那嘴歇會兒吧」我近視,幫她掃地,其實她不想讓我受累,就會搶走,但嘴裡說的是「你那瞎得呼的,我信不著你。」我爸打電話的時候嗓門大,她說「你一邊兒打去!你聾不代表大家都聾!」
我媽就是不會好好說話的代言人,可突然讓我列舉,那一條條平時記的「仇」我卻都想不起來了。所以,無論怎樣,我都最愛她。
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不好好說話,成了許多中國家庭的日常頑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明明是關心,
說出來卻是責備
「你生病了可千萬不要找我」
「餓出病來又要我花錢」
@小魚
我85歲高齡的奶奶去銀行取錢的時候摔跤了,萬幸沒有骨折,但是臀部有一大片烏青,心疼得我爸直掉眼淚。我爸爸跟奶奶說,不要再操那麼多心了,摔那麼嚴重讓家人跟著擔心,我奶奶就說沒事不疼,我爸的火「蹭」地就竄上來,說不要再嘴硬了,萬一再摔一次呢,我奶奶就說,那就再摔!然後兩個人陷入無休止的抬槓中……
@假小子
我媽就是不好好說話的代表,明明是想說,天氣冷加件衣服吧,別凍著了,非要說,穿這麼點衣服像什麼鬼樣子,嘚瑟什麼;明明覺得兒子正直勇敢,非要說渾身上下全是毛病,也就這麼一點像個人樣。這種例子太多了,雖說刀子嘴豆腐心,但實際上刀子嘴也是很傷人的,親子關係確實被刀子嘴割出了不小的裂縫。
@車厘子
如果問我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答案是今天。
晚飯,我媽喊我吃飯,喊了好幾遍。我一開始就說了不吃,因為心情不是很好沒有食慾,但是沒有說原因。到最後她開始歇斯底里,開始動用母親的權威,「餓出胃病又要我花錢」,「來不來吃」,我已經特地調大了耳機音量,但還是一聲比一聲刺耳。
明明是關心啊,為什麼要用這種吼罵的聲調?而且當時本來就有點脆弱了,我突然就哭了,我已經22歲了,還沒有決定自己吃不吃晚飯的權利,我厭惡「母親」這個身份帶來的權威。
@yang
我媽:「你不喝水生病了千萬不要找我」,「我是不會帶你去看牙的,誰叫你刷牙不認真」。
現在我看到那些未成年少女懷孕的事情就會想,我十幾歲如果遇到這樣事情第一時間想到的絕對不是跟我媽說,因為她從來都沒有給過我一種「你遇到事情一定要找長輩」的感覺,即使我知道她是關心我的。
@秋寶
明明是該替我開心的事卻要用嘲諷的語氣說出來。明明是該關心我的事卻先用責備的語言對我一通怒吼。
印象最深刻的是,剛上大學出了小車禍,開始是懵的,恢復反應能力後的第一句話是「我很好,不要告訴我家裡」。因為心裡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告訴家裡,肯定會遭到一頓生氣的數落:「你走路難道不避著點車嗎?」語氣和神情都想像到了。
所以會非常非常非常羨慕在溫和的家庭裡長大的被父母溫柔關愛的孩子。
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隱蔽、更連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個人「不好好說話」,
一家人都會「不好好說話」
「弟弟妹妹也是這麼說話的」
「中傷別人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魂穿母親」
@永遠在學習的W
「不好好說話」簡直成了我家的傳統:從父母開始,我有記憶以來就經常聽到他們彼此用反問來回答對方。「難道」,「不是」,「你還」,「你真」,這些都是我家常常聽到的詞。我小的時候還不懂為什麼,只是覺得聽到很難受。
長大以後,我才慢慢明白這種說話方式到底有多傷人。然而我發現,我也成了「不好好說話」的一個人,面對年幼的弟弟,我總是選擇「惡語相向」,可是一說完就感到後悔,等到下一次,相似的事情又再次發生。現在他也成了這樣一個人,想想真是諷刺啊。
@北方
我們那兒整個都有這個問題,有次晚上小超市門口等人,聽到一家三口的聊天,小男孩蹦蹦跳跳,他爸怕他踩到水坑(前一天下雨了有積水),然後說了句,「能不能安分點走路」特凶那種,他媽媽就不高興了,說爸爸,「你說話不要這麼凶!」爸爸更急了,「你平時怎麼教育孩子的?走路都不好好走」然後倆人就大吵起來。
@蘇溪
有次,我難得回家,聽到這樣的對話。
那天,我爸早早起床煮早飯,問躺在床上的我媽,「放多少盅米?」媽媽醒了但是不應。我爸又問了一遍,我知道是因為我回來了,需要確認一下爸才問的。「兩盅夠不夠?」我爸問第三遍,聲音一直很輕的,因為怕吵醒我。
可是,接下來,我媽卻大吼:「你不吃就夠了!」當時床都在搖,我感覺媽吼這句話用盡了力氣。我聽著心裡挺難過的。為什麼不能好好說:女兒回來了,平常的兩盅不夠,再添半盅吧。
而且,常年跟爸媽住一起的弟弟妹妹也是這麼說話的。
@Emma
我母親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然而我經常被這把「刀子」捅得支離破碎。明明是擔心我性格老實將來到了社會上被人欺負,結果張嘴變成「你這個鬼樣擔屎都不會偷食(粵語粗話)」;明明是天氣降溫希望我多穿件衣服,張嘴就來「你不聽我的就等著凍死吧,凍死了活該」。聽多了這些話真的會漸漸麻木忘掉這背後的豆腐心,時常捫心自問是不是相愛的人一定要互相傷害。
然而更可怕的是這種說話方式已經潛移默化到自己身上。有次和舍友路過奶茶店,正在減肥的她忍不住想買奶茶,我張嘴就吼:「你看看你肚子上的肉!還買奶茶!」附近的人都看了過來,內疚一瞬間湧上心頭,感覺自己魂穿母親,怎麼會下意識說出這麼傷人不給人面子的話。最終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有種深深的挫敗感。
@默默
我就是一個「不好好說話」的人,原因很簡單,打小就是在這樣的語境下成長的。長大後因為講話太直往往讓身邊人很不舒服,而我自己也花了很多時間試圖改變,卻往往在生氣或爭吵時暴露本性。
@一生都要修煉自己的李女士
我自己就是不好好說話的典型,自省「我說的不是話,是扔飛刀」。
最近的一次是我爸生日,平時吃飯我哥哥的孩子都是我爸爸餵飯,等餵完他自己吃飯的時候飯菜也冷了,我就想,今天他生日,別那麼累,提前和小屁孩們說好要自己吃飯,結果他們沒聽,我就當著我爸的面教育起孩子,我爸很看不慣我,覺得我是故意表現給他看,我氣得口不擇言,說在他眼裡,我做什麼都是錯,我爸也反擊「又不是你孩子,關你什麼事」,幾個來回後,我哭著關緊臥室門不搭理,他氣得乾瞪眼結束。
如果他生日那天,我先心平氣和說我之所以想要小屁孩自己吃飯的原因是想他能吃上熱乎乎的飯,然後他說他不介意,因為他更喜歡被需要的感覺,我說那行,等你快餵完了,我幫你把菜再熱一下吧,不就皆大歡喜?我達到了關心他的目的,他也繼續享受爺爺的「福利」。
故事的結局是,隔了一個月後,我給爸爸發了一條道歉簡訊。然後他沒回。嗯,是我爸的風格。哈哈。
@克拉拉
生活中我媽就沒有和我好好說話的時刻,永遠是挖苦,冷嘲熱諷。
我生癌症了,她天天醫院裡陪夜,背後掉眼淚,但是當面懟我說,是我自找的,各種挑我毛病,證明這一切都是我活該,說「你有的是全身的病等著呢」,早上喝杯奶昔,也要說一句「癌症手術完了有你慢慢喝流質的日子」。
我努力擺脫這種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對我兒子盡力好好說話,但有的時候脾氣上來了,也會變成她那樣的「魔鬼」,但我平靜下來了會和兒子誠懇道歉,並努力改正。
說話永遠是挖苦,冷嘲熱諷,有些人就是無法擺脫來自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家庭之外,
不好好說話的人也隨處可見
「你認識字嗎」
「你不會自己看嗎」
「你聽不懂人話嗎」
@toto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媽媽被查出腦部腫瘤,在醫院做完核磁共振檢查後,拿著結果的我和爸爸向醫生多詢問了幾句,想瞭解下能否不開顱,只是通過血液檢測來判斷媽媽的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畢竟作為非專業的普通大眾,一方面對於開顱比較懼怕,另一方面受限於專業知識不夠,只好諮詢醫生,卻被醫生懟了一句:不知道自己看結果啊!
父親當時心裡尤其難受,第一次面對家人身患重疾,想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當頭卻是語言上的冷暴力。還好沒有讓作為病人的媽媽聽到,要知道,病人的心理承受本來就比較脆弱,如此一出冷暴力,很容易擊垮病人。
@芯
我:老師,這道題我不會,是怎麼做的?
老師:(不耐煩)我還想問你,你說怎麼做?
之後再沒有問過那老師問題,畢業後也不再聯繫。
@小王
扔垃圾的時候沒看到桶上貼的廢舊口罩收集箱,旁邊的環衛工人指著字問我:「你認識字嗎?」重複了五遍。
@北極兔
以前的主管和她的得力下屬都是這樣的人,從我上班的第一天開始就全是用反問句跟我說話:
「你自己沒看見啊?」
「你不知道啊?」
「你不去做誰去做?難道我去啊?」
這些反問讓剛進公司的新人完全無所適從,更別提得到什麼關懷。工作一年過後,我每天光是聞到辦公室裡獨特的味道都會有一種生理上排斥反應,反胃想吐。之前從來沒有發現反問句對人傷害那麼大,直到遇到這個主管,我本來高漲的工作積極性全被這一句句的反問噎回去了。
@蓮蓉包
那年高三,為了高考第一次去辦身份證。因為是第一次,很多相關的流程都不太懂。當時需要拿戶口本的原件和複印件給服務窗口的警察阿姨,但是我只帶上了原件,阿姨讓我趕緊去列印戶口本的複印件。因為怕聽錯想多加確認,我就問那個阿姨:「阿姨,請問我是現在是去列印嗎?」那位阿姨的回話是:「你讀過書嗎?人話都聽不懂嗎?」一瞬間,我就懵了,感覺委屈極了。
明明她可以簡單地回答一句是或不是,但是偏偏要用這種極為諷刺的語氣給我一個不明所以然的答案。很難受,從此以後我都盡量避免去那個證件中心辦事,就是不想再遇見那位有話不好好說的阿姨。
那些隨口說出的話,帶來的傷害會很深很深「感覺心臟被狠狠戳了一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那些隨口說出的話,
帶來的傷害會很深很深
「感覺心臟被狠狠戳了一刀」
「我永遠都忘不掉」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XXXX」
@鄭小年
小學時,看劇看哭了,我爸爸對我說:真沒用,這也要哭!從此絕不在任何人面前表露任何真實情感。
@張丹
我的母親喜歡用否定設問句提問。
「你考了雙百嗎?沒考到是不是。」
「你做得到嗎?做不到的吧。」
「這題你會嗎?我看你不會。」
甚至我戀愛結婚,她也經常打電話來問:「今天情人節,他給你送花送禮物了嗎?沒有吧。」
這種否定式提問摧毀了我一生的自信,也讓我對所有人際交流失去興趣。
@C
最近在家脫產備戰考研,偶爾跟我媽抱怨,一邊複習一邊減肥太難受了,學得抑鬱的時候都不能通過吃東西來緩解。我媽冷笑著跟我說了一句:「不可能,我不相信你這種性格還會抑鬱」。因為跟父母關係都還不錯,當時也沒有太多感覺,後來每次想起這句話都讓我感覺像是做噩夢一樣。
@一斤
今年考研失利,準備調劑。我飯後充滿期待地跟父母說,要是某某大學能看上我就好了,我就可以去那邊讀書了。他們冷冷一笑說我調劑沒用,沒有學校看得上我。我爭辯了一句,我爸就說,「你以後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當時覺得心臟被狠狠戳了一刀,我回到自己房間矇著被子哭了好久。
@D女士
我和我母親總是很難溝通,她覺得她說話的方式是幽默,但讓人很難接受。去年過年帶她去理髮店剪髮順便燙燙,短髮,500多塊,當時她就調侃的語氣跟老闆說:「給我用的是你們這最便宜的吧?」那麼多人,我很難堪,我剪個頭髮才24塊。全是這樣的例子,送她化妝品,她問:「過期的吧?」搞得我不知道該怎麼和她說話,就只能越說越少了。
@阿風
最近受疫情影響沒法復工,我公司工資按最低給的,男朋友一直很不滿意,我也比較頹廢失落。
某天他加班,我想關心,說聽說你們公司加班很嚴重,他說「總好過賺一千多吧」。
哪怕我知道我自己境況不行,需要改變,但這種嘲諷的話讓我很受傷。
@最近心情好的有點飄
我的媽媽,是童年給我打擊最大的人。每次在家裡她讓我幫忙拿東西,我不知道在哪,就很正常的問:「媽媽,那個東西在哪?」我媽媽總是很粗暴甚至是發怒地回:「來,在我手裡,你自己不會去找找看看?」
這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不敢告訴別人我沒聽懂,總是自己想盡辦法解決問題卻不敢求助。我從前現在未來都很愛我的媽媽,但我自己要走的治癒的路,還有很長很長。
好好說話吧,越是親近的人,越應該好好說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個彩蛋:
當我們開始好好說話
@半尺厚
這是我家今天剛發生的事——我的家人陪我上路練車,從家裡開到公司,直線上路和變道都還算順利,結果到了公司停車場倒庫停車的時候,始終停不好,我的母親真的是劈裡啪啦(數落我)都不帶喘氣的,「到底會不會開車,都已經練了多少天了,就是這麼懶惰,一點追求都沒有,自己上班要開車不知道勤奮一點,以後上班了都沒有人陪你練車了……」
我一邊強忍一邊告訴自己,算了算了,沒想到她後來又說,「這樣我怎麼放心你一個人開車上班,以後你這樣的水平開車出去我要擔心死……」我一下就感覺用拳頭打了一下棉花糖,甜甜的。
責任編輯: 立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