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向泰國捐贈20萬片口罩及15000件防護衣 (圖片來源: 中央社)
【看中國2020年4月23日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引發口罩荒,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持續研究口罩消毒後再使用方法。他表示,自己會選擇救1億人生命,不會選擇要1億美元。
中央社22日報導,發明N95口罩核心技術的蔡秉燚,68歲退而不休,持續研究口罩消毒後再使用的方法。他表示,自己會選擇救1億人生命,不會選擇要1億美元。
臺北科技大學22日新聞指出,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北科大校友、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也成為媒體焦點,他擁有多項專利技轉,包括口罩、手術衣等,造福逾10億人的健康。
蔡秉燚出身臺中清水農家,為了學一技之長,選讀臺北工專(北科大前身)纖維工程科化纖組,畢業後先到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任職,再到染整廠工作。
蔡秉燚表示,當時臺灣的機械、技術來自歐美日,只做製造,不知原理,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因此決定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
讀書用功的蔡秉燚,廣泛涉獵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就讀博士班時更狂修500學分,相當於念6個博士學位,他也因此能跨界整合流體力學、電學、材料學等不同知識,並運用電腦程式,快速算出研究假設的實驗結果。
研究所畢業後,蔡秉燚進入美國田納西大學擔任研究學者,領導團隊在1992年開發N95口罩的兩大技術。深知研發沒有止境的他,2018年更發明水力摩擦加電的新技術,將過濾材料效能加倍,原本N95標準要用兩層材料,新技術只要一層且透氣效果更好。
N95口罩的兩大技術。深知研發沒有止境的他,2018年更發明水力摩擦加電的新技術,將過濾材料效能加倍,原本N95標準要用兩層材料,新技術只要一層且透氣效果更好。
眼看疫情延燒全球,引發口罩荒,退而不休的蔡秉燚也熱心發表文章,探討有哪些方法可讓口罩消毒後重複使用,不讓功能失效。文章一出,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史丹佛大學等名校都來交流。
朋友打趣問起,現在做這樣的事情,應該拿多少酬勞,蔡秉燚則說,這些工作他不拿酬勞,「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不會選擇拿1億美金」。為人類謀福祉,是他堅持研發不懈的核心信念。
N95口罩裡的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也就是不防油,但是在過濾效果極佳,95就是至少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以及煙塵等微小顆粒物;為何可以過濾掉病毒細菌與粉塵,答案在於口罩中間層的靜電熔噴布。
熔噴布在生產過程可以將纖維變得細微,纖維中產生孔洞就能捕捉粉塵與顆粒物等,同時透過駐極方式,將靜電附著在布料上,當病毒細菌經由表層穿透到中間層時,靜電就會吸附著所有病毒細菌,這也是為何熔噴布被譽為「口罩之心」的原因。
30年前開發過程,蔡秉燚與研發團隊投入許多心力。
蔡秉燚在材料方面涉獵廣泛,他既研究熔噴不織布工藝,又解決駐極處理問題。在熔噴不織布方面,他不斷嘗試優化熔噴工藝,推動其發展,時至如今,人們可以直接利用一套成熟的方法,在高壓、高熱空氣下將聚合物牽伸成超細纖維。
在駐極處理技術方面,他利用電場使中性的空氣發生電離,產生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和電子,然後通過電場和感應使不織布纖維帶上電。經過這種駐極處理的纖維便可以吸附各種企圖穿過口罩的微小物體。
蔡秉燚在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主校區)材料科學系工作長達35年,日前已從學校退休,副校長瑪哈.克里希那穆提(Maha Krishnamurthy)曾這樣評價蔡秉燚,「他證明了我們學校的研究人員是怎樣建立並保持科研與產業間聯繫的,是怎樣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我們感謝他對研究的奉獻,以及對研究成果產業化的熱情和動力」。
曾經有人估計蔡秉燚的研發技術,保護和改善超過10億人的健康。
責任編輯: 李欣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