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債避違約 疫情下投資人「容忍」?(圖)
企業債避違約招數百變,疫情下投資人「容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4月22日讯】(看中國記者趙曉彤綜合報導)繼上週海航集團的一筆債券與違約「擦肩而過」之後,本週債市發生兩例實質違約,這次發生違約的是債市「網紅」中融新大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融新大)和中國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華聯控股)。由於兩間公司均在上個月將違約風險轉移或發生實質違約,因此再度引發市場及投資者關注。
在今年3月,中融新大將旗下「18中融新大MTN001」債券移至場外支付來避免直接違約。
雖然3月的這筆債券通過場外支付和違約擦肩而過,這次卻無法規避。
據中國大陸媒體《財新》報導,4月20日晚,中融新大發布公告稱,公司未能足額償付利息及回售部分本金,「18中融新大MTN002」債券正式違約。
4月20日是「18中融新大MTN002」的回售到期及付息日。該債券於2018年4月19日起息,發行規模10億元,票面利率為7.5%,主承銷商為恆豐銀行。
根據《彭博社》匯總的信息顯示,進入2020年,已有至少12例發行人通過展期、置換、撤銷回售等方式避開直接違約的案例。
另一家違約公司新華聯控股則沒有這麼幸運,其在 3月和4月各有一筆債務出現實質性違約。
根據《路透社》報導,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稱,所發超短期融資券「19新華聯控SCP002」應於4月21日兌付本息。但截至到期兌付日終,未能籌措足額兌付資金,該期債實質性違約。此前,該公司在3月初也發生一筆規模10億元的債券違約。
據新浪網引述票債觀察匯總的信息顯示,在2020年的一季度,中國境內構成實質違約的債券共有23隻,涉及發債企業20家。
《彭博社》引述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主管鍾汶權表示,從展期、置換等方式來看,短期內是可以幫助一些有財務困難的公司,緩解其在目前極端情況下的資金壓力。背後是有政府隱性的支持和引導。但違約在法律上和監管上的定義是不同的。這些展期、置換等手段雖然在中國國內並不算作違約,但是以投資者的角度看,很多時候會認為這就是違約。
進入四月,中國債市屢屢發生債務展期和置換。
4月8日,中國發生了首家城投平台進行債券債務置換,瓦房店沿海項目開發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20瓦房02」,投資者以「17瓦房02」持有占有率作為權利憑證按面值1:1等比例方式認購「20瓦房02」。
4月14日晚間,「13海航債」的投資者突然收到發行人的郵件通知,要求當晚完成對該債券展期一年的議案進行投票。雖然債券被展期,但有數名投資人因未能及時登記而無法參與表決。
安德思資產管理駐香港董事總經理Brock Silvers對《彭博社》表示,這些展期和置換的措施對國際投資者來說是深藏風險的。「如果可以在一場危機中強加不受法律支配的解決方案,那債券契約就失去了意義。」
除了展期、置換,近期中國債市上還出現不少在續存期,將債券票面利率大幅下調的案例,也引發投資者關注。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4月21日,金地集團將「18金地03」公司債的票面利率從5.29%下調至1.5%,引發市場投資者不理解。
據《彭博社》匯總疫情期間美國高頻金融詞彙,其中包括「容忍」(Forbearance)一詞。即如果借款人無法使用「不可抗力因素」這個理由,則可以要求貸款方「容忍」(Forbearance)借款人逾期。放貸者在這場疫情危機中,沒有辦法強迫成千上萬的借款人破產。
目前,尚未有關於投資人維權的信息披露出來,這個詞彙是否正在被中國投資者默然採納,還有待後續關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