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飛隨筆】法天象地的周代官制(圖)
《三才圖會》的周公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周公攝政六年時,制禮作樂。五百多年後的孔子追思周初之禮,認為夏尚忠,商尚質,周則二者兼備,成為一代典章,於是感慨說道:「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從《周禮》一書中去復原那個文質兼備的大周,雖然塵封已久,卻依然光華射目。
《周禮》原名《周官》,傳為周公攝政時所作,以定「六典之職」。我們或者可以稱其為周代的官制,其所涉及的內容不只是政府機構,官員設置,行政職能,而是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等諸多方面。周公將社會的方方面面分為:治、教、禮、政、刑、事。分別設立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來管理相應的事物。這叫作「六典之職」。
越是往古,人們的生活狀態,社會活動越是天人合一的,包括官制。從這些官制名稱就可知道周人的官制是效法天地四時而制定的,至於如何效法呢,並不只在於名稱叫法,而是有其相應的內涵。
比如天官。《周禮》第一部分叫天官塚宰。塚,就是大。宰,就是官。塚宰,也就是大官。有多大呢,就像上天要統理萬物一樣,這個大官要管理眾官。眾官有多少呢,天官有六十,地官有六十,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都是各有六十(實際設置會有出入,但也差不多),所以一共是三百六十個官,而天體運行一週也正是三百六十度。大宰管理著三百六十個官,使每官各司其職,這個社會才能處於一種良性的運行。就像天體完美的運行了一週。
天官的塚宰之官,作用是輔佐君主治理邦國。地官是司徒之官,負責教化百姓。春官是禮官,叫宗伯。夏官負責政,政,就是正的意思,要正德正名以行道。所以夏官是司馬,掌軍權。秋官掌刑,叫司寇。冬官是司空之官,負責百工諸事。教、禮、政、刑、事雖然各有不同,都是治理邦國的方法,所以這五官又統屬於天官大宰之下。
《周禮》六官都分別提到一句話叫「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這就說到了官員,政府的作用。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群體要有領導者,否則就會是一盤散沙。所以上天立君於民,治理邦國。但治理邦國不能只靠君主一人,而是要有群臣的輔佐,所以要設官分職,然後才可以為百姓民眾立「極」。這個「極」不是走極端的極,而是中正之意。中正就是最好的,可以做為標準的。所以,讀了周禮才明白,為什麼古人要有官,官的作用是什麼。上法天,下為民,這才是官。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時聖明的君主或宰相在任命大官時,常常慎之又慎,唯恐不得其人了。而能夠將官職私相授受的,都是道德敗壞後而出現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