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發生大瘟疫時,宋仁宗先想到的就是窮困貧病的人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瘟疫」在古今、中外與歷史同在,有的國家民族在瘟疫中滅亡了,有的則走過來了。無論是為政者的王者,還是各司其職的臣屬,或者一個普通的百姓,在各個朝代都有著不畏疫情,最終平安無恙的厚德厚福之人。
下面是發生在北宋時期,宋仁宗當政時,君、臣、民在瘟疫來臨時,三個不同的角色祛瘟驅疫的真實故事。
宋仁宗打碎「犀角」
據《宋史》記載,國境內突發大瘟疫,眾多百姓受難,宋仁宗不是下令處罰官吏,也不是照樣歌舞昇平遮蓋災情,而是脫下天子的龍袍,「暫離正殿,不受朝賀」,誠摯地表達愧於奉天行道的天子職責,減少膳食,誠懼內省,查察自己的掌政是否違反人道?是否符合天道?
京師發生大瘟疫時,宋仁宗先想到的就是窮困貧病的人家,就命令太醫找來善於把脈的人,就近在各縣衙門為貧民開設了公診、給藥。
為了幫助百姓抗瘟疫,仁宗命宮中的太醫為百姓研究抗疫的藥方,合出藥來。他又命內侍拿出高貴藥材,內侍拿來了兩個犀角,讓太醫鑑定分析藥性是否合用。其中有一個是稀有的「通天犀」,當時仁宗內侍李舜舉知道通天犀是珍稀寳藥,就請求留下這個犀角供皇上御用。
豈知,仁宗皇帝一點都不高興,說道:「我豈是貴異物而賤百姓的人?」說著就把通天犀打碎了,讓其入藥醫治百姓。
在宋仁宗寬厚為民的親政下,許多忠臣、賢良官吏都得到鼓舞,響應了仁政,最終瘟疫逐漸退去,京師轉危為安。
趙抃敬天重德 疫不擾民
趙抃,北宋衢州西安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以為人寬厚清正著稱。是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不近聲色,樂善好施,蘇東坡、曾鞏等人都嘉許他的高潔為人。
《宋史》記載,趙抃在白天所做的事情,每夜一定恭敬地拜告上天,若是不敢稟告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趙抃體恤百姓,簡易為政,在他治理的地區出現了「歲豐無盜、獄冷無冤」的清明景象。
熙寧年間,趙抃越州為官,吳越一帶發生災役。在救災期間,他主持賑濟,早晚操勞,從未稍微懈怠,把災荒的災害減到最低程度。「是時旱疫,他郡民死者殆半,獨抃所撫循,無失所。」當時因旱災與瘟疫流行,其他郡的民眾死亡者大概有一半,只有趙抃所救災的地區,沒有流離失所的情形。對此,曾鞏曾有《越州趙公救災記》,稱讚他:「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
三代積德 瘟疫不來
也是在宋仁宗年間,浙江縉雲人管師仁還在讀書,一年過年的大年初一,他早起出門,突然遇到了幾個身形高大、面目猙獰的鬼,於是叱問它們來此何干。來者說:「我們是疫鬼,在新年的第一天,將要在人間散佈瘟疫。」管師仁問:「我們家會有嗎?」疫鬼說「沒有」。
管師仁十分奇怪,就問因何得以避免?疫鬼說:「祖先三代積德行善的,我們就不能進入家中,不會有瘟疫。」而管師仁家是三代人都積德,且看見別人做惡劣的事就制止,看見別人有善良的舉動就讚揚,疫鬼自然不會侵擾。果然,那一年瘟疫流行,管師仁一家安然無恙。
天垂異象示吉凶。如果把天災瘟疫看作是一面鏡子,那麼反省自己的過失,並能夠在行動中重德行善,一絲不苟,無論是君王臣子,還是黎民百姓,他所承擔責任的範圍,瘟氣就會退避,正氣就會回升。
歷史是留給後人寳貴的智慧,自古以來,社會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瘟疫的流行往往結伴而來。「舉頭三尺有神明」,在瘟疫面前,只有消除恐懼,守望相助,從內心回歸道德和良善,才能獲得神佛的保護,逃過劫難,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 夏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