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 顧愷之筆下的維摩詰畫像(組圖)
藝術因信仰與道德而榮耀
維摩演教圖局部 宋李公麟(傳)(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接上篇《空前絕後的藝術品是如何誕生的?》】
「眾生病則我病」
也是在大概三千年前,印度的毘耶離城中有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名叫維摩詰,他雖未出家,卻在家修行。釋迦牟尼的眾弟子與他一起參禪悟道時,時常宣講各自所證悟的佛理,然而最終都會被維摩詰所說的更高的道理折服。
維摩詰十分瞭解神通、天眼的玄妙,能夠說明坐禪、戒律的要義,也知道「空」的真諦,並且能夠用最恰當的語言表述出來,啟示釋迦牟尼的眾弟子心性中迷而不悟之處。但是有一天,維摩詰出人意料的病了。釋迦牟尼叫文殊師利前往探視,文殊師利到了維摩詰的住處後問道:「您的修行不是非常的成功嗎?修行成功的人怎麼會生病呢?」
維摩詰聽後回答道:「我這病已經很久了,病是來源於痴愛執著,我看見眾生盡皆痴愛執著而產生苦難,眾生的苦難成為了我的病,若有一天眾生解脫苦難,則我的病才能痊癒。」
文殊師利聽後若有所悟。隨後維摩詰又為文殊講述了「空」與「不二法門」的含義,談話漸入佳境,文殊師利聽了入了神,正想再繼續追尋更高深的道理,維摩詰忽然默然而忘言,文殊師利於靜默中得悟佛理,一剎那間,天降花雨。
明唐寅維摩說法圖 畫中維摩端坐磐石說法(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段故事被記載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經》傳入中原並被翻譯成漢文後,這一段對話格外觸動人心,捨己為人的大慈悲心在華夏文化思想中進一步普及開來。一些人開始為維摩詰畫像,其中就有一位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畫家——顧愷之。
東晉興寧二年時,年輕的顧愷之尚未成名,他得知金陵城正為建造瓦官寺而籌款,然而金陵的大官沒有一位願意捐助超過十萬錢,於是他發願為瓦官寺籌得百萬錢。顧愷之對廟裏的和尚說:「請你們預備一面牆壁來供我作畫。」之後顧愷之便一個月閉門不出,一心作畫。
顧愷之一向認為畫人物需瞭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畫出神態,而畫畫最重要的就是神似,畫出鮮活的神態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點睛」,而點睛不能隨便點,因為眼睛一畫上去,畫像就有了靈魂。所以在他畫畫時點睛總是最後點,或是隔了很久以後再點,每一次都十分慎重,生怕點的不好,一幅畫像就有了一個心術不正的靈魂,這維摩詰的畫像更是如此。因為維摩詰經中的對白顧愷之早已爛熟於胸,對於維摩詰所講的佛理他也有了自己的領會,所以顧愷之對於這幅畫的「點睛」還是很有信心。讓廟裏的和尚佈告眾人,要來觀摩佛像的人,第一日須捐錢十萬,第二日五萬,第三日自行捐錢若干,就這樣,人們口耳相傳,爭相觀看,瓦官寺很快便籌集了百萬,顧愷之也從此聲名大噪。這幅維摩詰畫的確千金難換,但更為寶貴的是畫家的一片向善禮佛之心。
儘管這幅畫如今已不復留存,我們還是可以從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想像其當年的風采:「看畫曾飢渴,追蹤恨淼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歷史上許多登峰造極的藝術作品都呈現在信仰的殿堂裏,譬如希臘帕特農神廟中的雕塑,完美的人體比例,栩栩如生的衣紋令人驚嘆;譬如歐洲教堂中的鑲嵌畫,陽光從聖經彩畫的縫隙中穿過,如同聖光普照;譬如敦煌石窟中宏偉的佛國造像,佛陀莊嚴容貌被來自各地的人們參拜,工匠們的赤誠被歲月銘記。在東西方的古代,那些生來便有著藝術天賦的人們被認為是神賜福的人,他們也會用自己的天賦來回饋神、讚頌神,而很少用這天賦來為自己謀福、獲利、博得名聲。出自於虔誠的無私之心而創造出的這些藝術作品,通常不受時代洪流的衝擊而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