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卻在當代幾近斷層。所幸的是近二十多年的“國學熱“一直在虛虛實實中時隱時現,多多少少讓人們開始知道老祖宗的東西還是珍貴的,也許對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導性的意義,衹是因現代生活節奏之快、誘惑之多,尤其孩子的時間被應試教育以及各種花樣翻新的學習培訓所擠壓,家長們往往衹能望洋興嘆,或失之交臂而無緣親近。
我這裏給大家介紹一個既省力、省時又簡單易學的多效方法,那就是和孩子一起誦念古代蒙學經典,與孩子一道成長,雙雙獲益。
什麽是蒙學?其實就是古代的幼兒教育。其方法非常的簡單,就是有口無心的念誦那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韻文“(類似今天的兒歌)。不過,別看這些古代小孩子們嬉笑玩樂之中、有意無意之間學唱的韻文散句,卻無不意蘊深遠、包羅萬象,且教育要義和”四書五經“所傳達的做人道理是一脈貫通的,語言卻具像生動、富於音律而簡短易學。
也就是説,我們今天的人在時間有限、古文功底不夠的情形之下,不用去啃那些艱深難懂的大部頭古籍,也不用重新學習太多的經典名著名篇,你衹要跟著自家孩子一起玩一玩親子遊戲,讀一讀朗朗上口的“兒歌“,就可以領略和窺見古代先賢留下的寶貴遺產之樣貌了。這樣,我們在孩子的帶動下,既可以學習老祖宗傳下來的人生智慧,又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童心復來,共度親子時光,該是多麽有趣而值得的一件事呢!
那麽到底有哪些需要我們念誦的蒙學讀物呢?
從宋元時期至明清兩代十分流行的讀本,總的說來被稱作《蒙學十三經》的,包括:識字類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訓誡類的《小兒語》、《弟子規》、《朱子家訓》、《名賢集》和《論語》,韻語類的《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典故、知識類的《蒙求》、《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
而最節省的內容,我們至少得要在這其中的每一類中選一本,就可以觸類旁通了。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可以選擇先念《千家詩》,接著念《千字文》,再念《小兒語》,再念《幼學瓊林》。如果能夠花上個1-3年時間,把這四本書通過熟讀成誦、自然習得的輕鬆方式達到背誦熟練,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掌握書中文字的涵義,能夠在學習與生活中引導孩子知行合一,在生活中找到對應與有所感悟,那麽你和你的孩子在他小學讀書之前就已經“滿腹經綸”了,不僅在詩韻方面完成了良好的古典文學語感基礎培養,在品性習慣方面按照聖賢的標準得到良好的早教,在知識結構方面拉開時空縱橫的大格局,同時還輕鬆自然完成學齡前的大量認字。
舉例説來,我給大家隨手挑幾個經典語句,品讀一下,你就知道老祖宗是多麽高明的在教養他的子孫後代。 《千家詩》中的古詩,我就不説了,古往今來,很多是婦孺皆知的。
説説《千字文》,開篇八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一個僅僅衹是爲識字而寫的文章,卻一開始就站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歷史長河的源頭,氣勢非凡,意蘊流長。
《小兒語》,極盡通俗明快,其實就是明清的兒歌改編。
“一切言動, 都要安詳 。十差九錯 ,只為慌張。 沉靜立身, 從容說話。 不要輕薄 ,惹人笑罵。”彷彿母親的輕聲叮嚀,娓娓道來,明白通曉。
《幼學瓊林》:“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
詳盡說解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製作技藝、鳥獸花木、神話傳說等等,無所不包,是一部微型百科辭書。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這裏特別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朱子治家格言》(也稱《朱子家訓》),這是一種特殊的讀本,因爲它最初並不是學堂爲孩子們編制的課本,而是那些古代有名望的大家族中一家之長對子孫的訓誡文。中國自古講究門風,重視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教育,因其以成功人生的經驗,諄諄教誨子孫,而福及後代,許多傳世的家訓影響深遠。比如周公的《誡伯禽書》、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這一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道盡朱家積福旺家的秘要。
那麽,在現代意識與傳統文化常有衝撞的當代,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它和學習現代語言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這裏要特別給大家介紹和提請注意的幾點如下:
1、 學習內容上,古代經典書籍,哪怕是最淺顯的蒙學讀物,其中總會遇到一些思想內容和現代觀念表面看上去“格格不入”的地方,這種時候,其實是需要老師指點的,因爲,現代人的社會環境和思想追求和過去已經有太大的不同,有時候其實是都不太懂古人在説什麽的,如果用今天的思維去解讀祖宗的想法,斷章取義,有時會引起很大的誤解或無法理解。所以千萬不可刻板解釋,死於句下。如果能夠遇到真正通達的明師指教,那就非常幸運了。 (建議參看“正見”網上推薦的教材)
2、 學習方法上,古人讀書方法很簡單,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今天讀現代書當然是不可能做到,大多數書能讀到一遍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對於蒙學經典來説,“書讀百遍”其實是一種暨傳統又現代的學習方法,我們結合現實,無需真的讀到一百遍,衹是反復誦念,藉助聽力,在反反復復讀誦之中,自然熟記,就已經奠定了國學一個不薄的基礎了。成人或家長在看懂教材的解釋部分後,可以給孩子們作一些隨機講解。然後,在生活中和孩子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去與經典中所説的道理找到對應,再重溫經典的時候,就真的是“其義自見”了。
3、 自然識字法:在家長帶領小孩誦念的時候,注意示範一下“點讀”,即,每讀一句的時候,拿手指一個一個字點著讀,遇到有意思的字的,順便告訴孩子這就是什麽什麽字,在反復指指點點的誦念中,不知不覺可以批量自然識字。
4、 上行下效法:誦念古代蒙學經典,其內容大都相關到爲人處世、禮義倫常,這些內容光靠孩子自己學或從老師那裏是學不來的,因爲它需要體現在日常言行中。所以,唯有家長相伴,大人先學習了,領教了,身體力行了,才可能教導好孩子,而且在陪孩子的過程中迅速提升自身的修養,才能趕上和孩子一同成長。
5、 自然收穫法,聖賢經典學問,是老祖宗留下的珍寶,那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有個承接問題,也就是説,你有沒有那個福氣去繼承這份福德,也是天定的。所以,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急不躁,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都不要過於用心去採用一些現代教育手法,諸如獎品刺激、封賞許願那些投其所好、滿足慾望的方式,這不利於品性教養。你衹需保證每天陪他20-30分鐘,認真讀過幾遍,那麽也就ok了。衹管播種,不論收穫。等到若干時年,哪一天他開竅了,這個童子功自然就會表現出來,就會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大受其用。
6、 耳濡目染熏陶法:古人學習講究功夫在詩外,學傳統,一定是用傳統的理念,傳統的方法,才能“原湯化原食”。經典蒙學是一個教養、學養的過程,所以真正考量的是家長,以及家庭學習環境,正如古人強調的“家風”,也是現代教育強調的學習環境。語言學習,是需要一個長期培養語感的氛圍的,就和英語、音樂學習一樣,需要有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去長期熏陶,讓身在其中的孩子耳濡目染,那麽你讓孩子濡染什麽就是關鍵了,你的一言一行,符合不符合規矩,順不順應天道,都會讓孩子照單全收的,這比他在書本中的學習來的快許多呢。所以當孩子學習出現不理想狀態時,孩子就是家長和家庭的鏡子,我們第一反應,就應該是立刻反省自己,我自己哪裏做得不符合聖賢教誨了?我們的環境出了什麽問題?
7、 學習至要:立體的世界觀,方能通達要義。站在天地人三才立體的世界觀高度,才可以真正理解經典的內涵。假如沒有敬天畏命的虛懷,用今天全盤物質化的人生觀去看待聖賢,我們學到的衹能是文字的表面華彩,而無法達到直抵靈魂的內涵,也就無從改善我們的命運,更無從福澤後人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