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難!那楊貴妃的荔枝是怎麼送到的?(圖)


啥是生鮮電商?就是生鮮+快遞啊!(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9年12月23日訊】啥是生鮮電商?就是生鮮+快遞啊!「生鮮+快遞」有成功案例嗎?有,歷史上最早的「生鮮+快遞」就是楊貴妃吃荔枝。

兩廣運到長安的荔枝,那距離可是好幾千公里,怎麼解決這個保鮮問題呢?最早的辦法說是打蠟,在荔枝的表面塗上厚厚的一層蠟,把它和空氣進行隔離,以保證食材的新鮮。後來又想了個辦法,把處理過的荔枝放進竹筒裡,進一步密閉空氣。但是這些辦法都不夠完美,最後用的終極大招是直接把荔枝樹挖出來裝進木桶裡,然後邊澆水邊運,送到長安摘下來還是新鮮的。

最重要的,他們找到了一條近路,用了產地四川的荔枝,運到長安,距離從幾千公里縮小到只有800公里,於是運送的成本和保鮮的難度大為降低。

所以,生鮮之難,不在生鮮,而在快遞。

快遞之難,難在成本。

首先,是損耗成本,生鮮的損耗率平均在5-10%。100噸的蔬菜可以輕易地產生20噸的垃圾,還不算水分的蒸發,菜葉的破損等。這些損耗成本,直接導致生鮮產品的價格會比較貴。

其次是運輸成本。大家都在絞盡腦汁希望能夠就地解決,減少運輸距離。古代的聰明人不是沒去想辦法,他們希望能在長安周邊把荔枝種出來,可是臣妾辦不到啊!就好比東北人想吃小龍蝦,說咱能不能就在東北搞個水塘養。結果發現同樣做不到,小龍蝦必須在南方養殖,尤其是湖北特定的水田裡。當地的出塘價格大概幾塊錢,但是一次分銷運到武漢的採購中轉中心加價一次,二次分銷再運到北方的大型中轉中心,再到零售商......距離越遠,分銷環節越多,成本越高,而且還有油錢。

最後,運輸性價比低。比如說,傳統的快遞產品,如圖書、服裝,因為價值相對較高,體積相對較小,運輸起來是可以打包合併的。即使長距離運輸,合併之後都是固定成本,平均運輸成本佔貨物的價值很低,有時候商家就給你爽快包郵了。但是對於蔬菜這種一斤幾塊錢的東西,保鮮又困難,長距離運輸極其不划算。最後的解決方法基本上都只有當地產、當地銷。

舉個例子,最古老的生鮮生意其實是菜場生意,這種人類最古老的生意到今天也沒被顛覆,它依然還是存在的。為什麼呢?菜場的本質其實是個熟人生意,大爺大媽遛彎路過,和攤販老闆聊上幾句,80%的菜場做的都是熟人生意,而且菜場往往距離社區和居民中心非常的近。因為都是熟客,所以在攤販的腦子裡,其實是裝有「大數據」的,每天選哪些品?進多少菜不會有存貨?這些數據,剛剛創業的小生鮮電商們就不具備。

而且,菜場是沒有運輸成本的,都是用戶上門自購。可是生鮮電商要處理的,是不確定的、分布可能極為分散的訂單,這都增加了維護和派送的成本。

最後做個總結,凡是投資圈和資本圈裡熱炒起來的風口,往往都很難做。為什麼呢?因為這都是和你來競爭的啊,需求沒起來,但供給一大堆,這種生意誰做誰賠錢。

中國的生鮮生意之所以火爆起來,是因為投資人們看到,服裝電商滲透率有30%,而現在生鮮電商滲透率才1%!只要拿下10%到線上,這是多大的市場啊!於是,用戶還沒著急,投資人先投了一大堆。生意本身就難做,同行們再相互競爭,就越做越難。

而在美國,生鮮超市不是由投資人主導的,是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到了一定階段之後,有機食品的概念在大眾中普及,當地生鮮超市主要是賣有機食品,是需求在先,供給在後。

那麼在中國,生鮮的需求到底有沒有呢?肯定是有的,但是這個需求,社區菜場,小區的超市生鮮區,滿足日常需求基本沒有問題。

更重要的是,生鮮,只是通向我們味蕾的手段。本質上人們需要的不是生鮮,而是品質可靠的飲食,如果餐廳和外賣已經把這件事做到足夠好,那麼送菜上門,是不是真的很有必要?如果真的忙到沒空買菜,需要送菜上門,那這種需求,直接叫外賣豈不是更好?

目前可見的,生鮮電商的最佳策略,是產地直銷拼團模式。在銷售一端,巨額的訂單合併同類項,給到前端生產者一個大單,然後產地農民有錢賺,單子足夠大,有規模,攤薄損耗和運輸成本,就能給到消費者一個便宜的價格,達到多方得利的效果。即使壞了一半,但是價格足夠低,最後還是划算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許樹澤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