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敬德 慎罰 勤政 保民 的周公概述
周公是我國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姓,名旦,因封於周人故地周原,故稱為周公。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與父兄一起,發動了滅商的正義戰爭,在廣大人民的參與下,推翻了殷王紂的殘暴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王朝——周。
滅商二年之後,武王死去。當時,新王朝草創未就,百業待興,困難重重。為了保衛滅商戰爭的勝利果實,使新政權走上發展的道路,周公毅然踐祚,暫時替年幼的成王,管理國家大事。可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反對派,卻利用這件事情,惡意中傷周公,說什麼「周公懷有政治野心、想取成王之位而代之」,不僅如此,管叔、蔡叔等少數王室貴族分子,還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殷商故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企圖奪取國家的最高權利。面對著這樣嚴峻的形勢,周公表現出一個傑出的大政治家的才乾和氣魄,他一面對沒有參加叛亂的周人開誠心,布公道,誠懇地說明自己代行國政的意圖,以取得他們的諒解和支持;一面運籌帷幄、派兵東征,和叛亂分子作堅決的鬥爭。經過三年的苦戰,終於平定了管、蔡之亂,並且乘勝征服了參與叛亂的商奄、九夷等東方諸國。東征的勝利,不僅使新政權危而復安,而且也使周人的政治力量,伸展到東海之濱。大中華逐漸形成!
周公在東征勝利後,立刻著手制定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政策,去恢復戰爭的創傷,來鞏固新政權。他的具體措施是:
大分封
武王滅商後,周人的統治範圍,比以前擴大了許多倍。如何在這樣遼闊的被征服地區,建立起周人的鞏固統治呢?這在生產力低下,交通閉塞的西周初期,確實是十分艱鉅的事情。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亂的教訓,決定實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他把武王之弟康叔封於衛,(殷商故地河淇之間)把有政治勢力的「殷民七族」,分給他管理,把自己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將另一部分有政治勢力的「殷民六族」和當地的土著「商奄之民」交給他管理;封唐叔於唐,把殷懷姓九宗,職官五正,交給他管理;封召公奭之子於北方的燕地;封太公望於東海之濱的齊地,同時將親周派殷貴族微子啟封於宋,宋地原屬商王畿內故地的一部分,以此來安置大量的殷遺民。大分封之後,殷人的復辟勢力,被徹底瓦解,周政權的政令,從此通過新分封的諸侯,貫徹到全國各地,這樣就有效的控制住全國的局勢。並且也促進了各個地區經濟文化上的聯繫,分封制對周政權的鞏固和發展,無疑起了很大的作用。百姓也受益很多。
營成周
滅商之前,周人的政治中心,在渭水流域的豐、鎬地區,史稱「宗周」。武王克商後,覺得宗周遠離東方,不利於對東方地區的統治。因此曾設想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立一個軍事重鎮,來加強被征服地區的統治,但是武王生前,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周公在東征勝利後,本著武王的遺願,立刻著手在洛邑營建成周新城。周公親至洛邑,監督工程的進行。「營成周」這一工程,包括兩個部分,一名成周,一名王城,是互相毗鄰的兩座姊妹城。工程峻工後,周公藉此機會,大會四方諸侯,以便檢閱一下中央政權的實力。當時四方諸侯,敬仰於成周,趕來參加隆重的落成典禮,以表示對周政權的擁護和臣服。這次空前的政治盛會,說明周政權已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它與夏、商二代相比較,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周天子的地位,已由以前的諸侯之長,變成了諸侯之君,這種君臣關係的確定,對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周公將大分封中餘下的殷遺民,遷到成周,置於周人的監護和幫助之下。這些殷遺民,都是先朝的權豪勢要之族,他們被迫離開故土,安置到成周地區,從事生產活動,其勢力被嚴重削弱,從此再也找不到復辟活動的土壤了。他們治下的百姓,其生活則有所改善。
制禮作樂
周公深知:取得一個政權須要「武功」,可鞏固一個政權,卻須要「文治」,僅僅依靠暴力和強權,是無法維持統治的,為了周王朝的長治久安,為了惠民以實,周公開始了一項最重要的政權建設工作——制禮作樂。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做到上不越下,下不僭上,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中,使各方均能得益。周公制禮作樂所涉及的內容,是很廣泛的,也是複雜的,它包括當時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方面有畿服制、爵謚制、嫡長子繼承製,經濟方面有井田制,法律方面有刑制;文化方面有樂制。這裡有些制度是周公的新創,有些雖非新創,卻也是在傳統「禮樂」制度上,作了重大的改進,以便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對於穩定周代的社會秩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周公是一個誠心惠民、實事求是的政治家,他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尊重歷史,正視現實,認真總結夏、商二代的經驗教訓,看到了人民在社會變革時期的巨大作用!他說:「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把人民比作一面鏡子,他提醒統治者,要時刻注意到人民力量的消長,隨時調整政策,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只有惠民以實,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在這種誠心惠民、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導下,他制定了如「明德」「慎罰」,「勤政」、「保民」等,切實可行的改策,使周初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周公還非常重視人材的開發,他那「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求賢若渴的感人形象,依然為我們所景仰。確實,在西周初期湧現出一大批人材,團結在他的周圍,對當時的社會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周公攝政的第七年,周政權鞏固了,成王也成年了,為了實現自己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他以身作則,把政權移交給成王,表現出一位有責任感的、誠言可信的、大政治家光明磊落的胸襟!
筆者附錄 歷史人物大辭典•周公
周公:西周臣、政治家。一作叔旦、周公旦。姬姓.名旦,文王第四子。因採邑在周(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先輔佐武王滅商建國,又攝政於成王之幼時。東征平「三監之亂」,鞏固了西周的統治,繼而營建東都成周(河南洛陽)、制禮作樂、封邦建國,大治天下。為政禮賢下士,「恐失天下之賢人」;認為帝王如「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人皆可誅!」(《史記•魯周公世家》;主張「敬德」、「慎罰」、「勤儉」「保民」等。成王長成後,歸還政權。死後,成王以其「勤勞王家」,「德明光於上下,勤政施於四方。」禮葬於畢(陝西西安北)。《尚書•周書》等篇中,載有其言論。
(源自《中國古代名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