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太多 中國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再擴圍(圖)
中國銀行業壞賬創10年來新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1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11月29日,中國為了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的問題,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將擴圍。中國銀行業壞賬創10年來新高,但官方的數據真實性始終被外界質疑。
11月29日,多個渠道的信息證實,中國的不良資產證券化將啟動第三批試點,包括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郵儲銀行、部分城商行、農商行等入選。相比前兩批試點,此次四大AMC、農商行系首次加入試點。
不良資產是針對會計科目裡的壞賬科目來講的,主要但不限於包括銀行的不良資產,政府的不良資產,證券、保險、資金的不良資產,企業的不良資產。金融企業是不良資產的源頭,其中最主要的是銀行的不良貸款,是指銀行顧客不能按期、按量歸還本息的貸款。也就是說,銀行發放的貸款不能按預先約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俗稱呆賬或壞賬。
2016年2月,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正式啟動。第一批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總額度5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17年4月,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圍至12家銀行,新入圍六家試點銀行包括民生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江蘇銀行、浦發銀行和浙商銀行。
通過資產證券化,可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出表」,達到降低不良水平的目的。
11月29日,一位消息人士對《路透社》分析稱,此次擴圍是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的措施之一。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顯著承壓,不良資產證券化是緩釋這類風險的有效工具。
《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唐新元曾撰文解析銀行的財務手段時指出,表內資金出表(隱藏在資產負債表外)是金融機構慣用的花招兒,因為可以使賬面更加漂亮,也可以規避監管。例如,將一般性存款轉化為非銀同業存款。客戶的存款,先進入非銀行金融機構,再以非銀行同業存款的名義存進銀行;或者,銀行利用現有存款,認購非銀行機構的各種金融產品,最後又回到銀行。這些方法做起來其實非常簡單,只要通過非銀行機構繞一圈就行了。同樣,這種方式也可以隱藏不良貸款或逾期貸款。
曾有國有銀行總行人士透露,一些銀行的資產質量可謂一塌糊塗,對大企業、小企業以及房地產發放的貸款均如此,關注類貸款佔比達到30%。而之所以沒有惡化,主要因為修改了合同要素,也就是展期。「只要合同不展期,分分鐘破產」。
中國央行在近期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中稱,當前重點領域風險仍高,重點機構和各類非法金融活動的存量風險突出等,未來將採取有效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持續清理整頓金融秩序等多種措施。
熟悉銀行體系的人士日前對自由亞洲電臺透露稱,以前很少公開出現銀行擠提,而經濟下滑,企業處境惡化甚至破產必然波及到銀行業。而從去年到現在,連續發生的銀行擠提,對民眾的心理衝擊很大。但因為官方長期嚴控資訊,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整體經濟狀況惡化,官方都不說,外界也無法知情。
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37萬億元,較二季度末增加1,320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增加0.05個百分點。
中國影子銀行問題專家朱夏蓮經過研究,認為中國實際壞賬遠遠高於官方的數字。朱夏蓮估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壞帳總額達到51萬億元,這個估算數字意味著壞帳率為34%,遠高於官方的數字。
朱夏蓮表示,中共政府對借款人和貸款人雙方施加的影響使其能夠把問題的爆發大大推遲,尤其是中共政府可以下令國有銀行繼續向虧損的國有企業發放貸款,而這在由市場驅動的西方社會中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2018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成都分行數據造假案被曝光,其多年來向1,493家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該分行的不良貸款。該案揭出中國銀行業壞賬問題的冰山一角,長期被分析師、投資者質疑的中國不良貸款數據得到實際案例的證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