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麼簡單!這樣做就能降低罹癌風險(組圖)
「活動」二字的深層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要活就要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導讀:作者蔡松彥醫師,現任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南投基督教醫院協同院長,在2014年的身體例行檢查中確診罹患肺腺癌合併麟狀癌。進行一連串的開刀及化療治療,不料卻在化療5個月後發現腫瘤疑似復發。由於體認到主流醫學的侷限,因而廣為嘗試各種互補另類療法,包括中藥、針灸、低醣生酮飲食、免疫療法、精油療法、斷食、氣功等,種類多達數十種,並以科學儀器檢測,記錄其對經絡及身體改善的影響。
身體活動是順應自然的抗癌良方
2011年發表在《癌症研究近期結果》期刊的研究指出,身體活動可以減少女性20%至30%及男性20%至50%的肺癌風險,且與活動量的多寡呈正相關,意思是說身體活動越多,罹患肺癌的風險越低。2013年由格畢利刊登在《腫瘤學》醫學雜誌的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22%、乳癌61%、及攝護腺癌53%的發生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針對約40萬台灣民眾所作平均長達約8年的研究報告也提出,每天只要輕度休閒性身體活動(例如:走路)15分鐘(或相當於跑步5分鐘),平均壽命可延長3年、癌症存活率可增加11%,此結果刊登在《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
美國費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蘇珊博士在2015年發表研究結果發現,在追蹤將近1萬4千名平均49歲居住在都市的男性,發現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則可以進一步讓罹患肺癌的風險降低55%、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減少44%。即使到了65歲不幸罹癌,因為年輕時持續長期身體活動,能使癌症的存活率提升將近4成(36%)。
以上不同面向的種種研究證明,身體活動的習慣要及早建立,長期持之以恆對於癌症發生的風險就能有效降低,而如果不幸罹患癌症,以前就有身體活動習慣的人預後較佳,即使罹癌後才開始身體活動,也能顯著提升存活率。所謂「活動」二字的深層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要活就要動」,古人造詞的含意真是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及醫學上的體悟。
蔡院長介紹個人親身試驗過的身體活動:站樁
站樁的時間依各人的體能而定,一次能連續30分鐘以上更好。(圖片來源:原水文化出版社)
動作說明
兩腳打開與肩同寬,上半身保持垂直,自然坐下,其程度依個人體能調整。
鬆肩、兩手肘前臂與地面平行,兩手掌互相相對約保持10至25公分之距離。
兩眼微閉,或直視前下方約2至3公尺處(或鼻尖亦可)。
在安全環境的條件下,赤腳踩在草地上尤佳,可同時去除身上的電磁波,讓全身經絡更平衡。
所站方位:中午12:00以前正背對太陽方向;中午12:00以後正面對太陽方向,讓背部的經絡尤其是膀胱經接受太陽的能量。
膀胱經是我們全身經過路徑最長的一條經絡,貫穿全身的五臟六腑,其主要的路徑位於全身的背部,從頭頂一直到達腳部,藉此可增加身體的排毒效能。(此建議乃依據吳奇醫師著《太陽黃金分割——四季十二時辰養生法》一書)。
搭配腹式呼吸尤佳。
站樁的時間依各人的體能而定,可以從3至5分鐘開始,慢慢增加,如果一次能連續30分鐘以上更好。
如果不確定姿勢是否正確,可以在鏡子前面操作。
站樁的目的是藉由正確的動作來調整頭頸、脊柱及骨盆在正確的位置,矯正不正確的姿勢(註:現代人因為使用電腦及手機的影響,姿勢不良的情況非常普遍,長期可能導致很多相關疾病,甚至也是造成癌症的可能危險因子之一),同時腹式呼吸,加強丹田的功能,使經絡能順利自然運行。
另外,訓練股四頭肌的肌力及肌耐力,導引上半身的氣血往下,增加下半身的循環,矯治目前現代人因為壓力大,交感神經過於亢奮,氣血過於集中於上半身的不平衡現象。
本文由原水文化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心轉,癌自癒》,作者:蔡松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