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後的中國茶文化(圖)
中國綠茶。(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自神農氏發現了茶葉以後,歷經唐宋的發揚,明清的改革迄今,它已在中國歷史上吟詠了至少三千年以上,「茶」號稱為「國飲」一點都不為過,所為飲水思源,飲茶也要知道它的來源,儘管「茶」已風行各國,成為世界最有益的飲料,然中國人還中國人飲茶的方式與精神,因為中國人有中國人特有文化特質。
宋人飲茶,基本上仍依循唐朝的準則,又從高雅的享受更發揚光大。有關茶的吟詠從更是藻墨豐富,舉之不盡。而當時「茶禮」及「尊茶」兩種習俗的存在,使茶更為民間重視的原因。至今民間相親,還是讓女方奉茶給男方來相親的親友的習俗。「工書畫,通百藝」的宋徽宗更是皇帝之尊,親著「大觀茶論」二十篇。
宋朝文人也都是品茗行家,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蔡君謨等也都有詩句讚茶,其中蘇東坡與君謨的「鬥茶」及東坡與司馬光的「墨茶之辯」更傳為佳話,而民間也常以鬥茶為樂。所謂「墨茶之辯」是指有一天司馬光開蘇東坡的玩笑說:「茶與墨相反,茶欲白(宋時評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愛此二物?」蘇軾不加思索的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語。
元朝對於「茶文化」最大貢獻,應是將茶推廣到四大汗國的領域,北達俄國,西抵波斯及地中海以東之地。雖史料並無元朝茶事推展的記載,但元人本為蒙古遊牧民族,唐宋曾以茶安撫,對茶應有一份好感,只是沒有那種品茗的風雅罷了,隨著領域的推廣,而將生活的茶發揚於外,並無不可能。而民間品茶之風,或可由元曲中「坐燒丹忘記春秋...淡飯一杯茶去」。略見避世隱居的寄情山水之趣,與茶、飯並列的普遍。
明代,茶的形狀已漸由團茶變成散茶,於是唐宋飲茶的準則,也做了增補或刪除。由原來的煮茶改為泡茶,程序也因而縮減,同時也發明瞭「妙菁法」,此法發明後才開始有了綠茶及紅茶的製造,不過當時除了採用「泡茶」的方法,乃沿襲著「煮茶」法,只是在器具及過程上較簡化罷了。而明代宋肆的經營已很普遍,而民間品茶的活動也由內而外,日常會舉行「點茶」、「鬥茶」之會,大家相互「較精」比賽技術的高下,一時蔚為風尚。
因唐宋以來,茶飲之風素盛,下迄明代,頗有日漸風行之勢,「妙菁」的製茶法,與「散茶」的流行,使得飲茶的方式,日趨簡化,不若唐宋團茶的繁複,現今的製茶方式與「泡茶」法,即是沿襲明代的方式,至今也約有六百年的歷史了。
明代時,因朱元璋起於民間,深知民間疾苦,茶課(稅)甚輕,由於利厚,民間更廣植茶樹,茶商地收購運往四方,明代有如宋一朝,需以茶來懷柔四夷,作為政策上的應用,如此「採山之利,易充廐之良」的「以茶易馬」,更便明代對於茶的重視了。明代重科舉,文風很盛,喜以風雅相尚的文士,吟風弄用之餘,品茶助興似成風氣,而書壇名流也常以「茶事」為題,如文徵明有「烹茶圖」、瀋周的「虎丘對茶坐圖」、「醉茗圖」,仇英「松亭試泉」圖,唐寅的「品茶圖」......等,是圖也是詩,同時茶書的著作,更多達四十餘冊,可見茶飲在有明一朝的盛況了。
清朝至皇太極入主中原及多爾袞攝政以來,雖仍沿舊明之制度.但法規尤為嚴密,且又屢興「文字獄」,文人精力與漢族思想遂而受挫,這與元朝也有相類之處,文人已無心吟詠「茶」了,再加上清末經鴉片、英、法甲午諸役後.民心士氣危弱。民族自尊心也大損,挾西洋船堅砲利之餘威,茶飲似乎也為洋水沖淡了。民間飲茶的風氣似不如前朝的盛行,有關茶的書冊。坊間幾無所見,文人談及茶事者亦較少。而達官貴人間相往來,竟有「端茶送客」的陋規.即當賓主言談並不融洽時,主人會令僕人獻茶,這等於下逐客令,知趣的訪客最好盡快離辭,免得自討沒趣,這和從前「客來烹茶」、「敲冰煮茗」、「以茶待客」的情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
民國成立後,飲茶就已蒙上濃厚的商業氣息了。各地茶肆皆各有特色,如福州茶館兼營浴池生意,貴州茶館裏的說書,江西茶館前的道情,北平茶坊因在帝京,因此頗有帝王氣勢,四川茶館則花樣最多,氣象萬千,饒富趣味,廣東茶館的工夫泡法等,皆具地方色彩又有特殊風味。臺灣因為外國進口飲料充斥坊間,咖啡廳林立街頭,茶飲一度曾沒落,但近年來因得各界人士提倡,並證實茶有益身心,故重新喚起國人對茶的注意,這是一種好現象。
從明清迄今,飲茶仍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至今我們口渴還習慣說「喝茶」,因此應該讓國民認是並體驗正統的中國茶道的生活藝術,而大眾應對「茶的文化」有一翻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