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講堂】中醫與音樂(組圖)


根據五臟需要而予以相對應的音樂調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音樂是有治療效果的,如:音樂的「樂」字上頭加個草,就成了「藥」,最早的藥物很可能就是音樂。

「樂」字,上中部為白,五行中屬金,本音「鐘」,音屬「商」,對應人體肺臟,肺主氣藏魂;下中部為木,音屬「角」,對應人體肝臟,肝藏血藏魂,《黃帝內經》中提到:「魂魄和合,血氣元神旺盛,則心生神明。」又「樂」字的上部左、右二側成「絲」字,對應人體心臟,音屬「徵」,五行屬火,心在志為喜,弦樂撥動扣人心弦,流通精神,人病癒而喜,聞之亦喜,帶來和樂氣氛。

音樂被視為最高修養

《黃帝內經・靈樞・五音五味》中提到:「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表明通達萬物的聖人才明音樂,聖人知音樂而通萬物。

古代就已經把宮、商、角、徵、羽與五臟肝、心、脾、肺、腎相配,根據五臟需要而予以相對應的音樂調節,如:肝鬱的人,需要高昂豪邁的音樂,因為肝屬木,性喜條達,不喜鬱,高昂音樂讓肝氣舒展條達;心情激動,肝實陽亢的人需要柔和、緩慢的低音,讓肝臟能熄風潛陽。

談到音樂,不得不說到孔子。孔子在音樂方面,能夠唱歌、彈琴、鼓瑟、擊磬、作曲,認為禮樂是治國、平天下的要策,修身、立世的根本。他認為要修養一位完人,需要開始於詩,建立於禮,完成於樂,音樂被視為人的最高修養。

音樂是不可置疑的妙藥


音樂可立志怡情、排憂釋懷、祛悶解乏、鎮靜催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禮記》中的〈樂記〉談到音樂:「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儒者重樂為治道,實與醫道息息相關,因為儒者以樂治心,求得國祚綿延,長治久安;醫者以樂治心,平衡陰陽,調節臟器,以求得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也就是說,音樂能起到平衡調節的作用。音樂對人的生理變化、思想行為,也起到微妙的作用,如〈樂記〉記載:「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音樂可以治療疾病,宋代文豪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談道:「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大文豪不只用文字抒懷,還用音樂療疾。

音樂可立志怡情、排憂釋懷、祛悶解乏、鎮靜催眠,現代人用於治療高血壓、胃潰瘍、消化不良、神經衰弱、憂鬱症、氣喘病,此外還有鎮痛、麻醉作用,音樂真是不可置疑的妙藥。

本文留言

作者鄧正梁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