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撤離 產業鏈「斷鏈」 深圳經濟撐不住了?(圖)


深圳的經濟正在放緩,眾多製造業的搬離,產業鏈「斷鏈」。(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11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中國經濟的風向標深圳,再次刷屏了。這一次,是因為深圳2019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表明,深圳的經濟正在放緩。眾多製造業的搬離,產業鏈「斷鏈」,使得深圳產業「空心化」的擔憂正在成為現實。製造業的萎縮,不僅使深圳經濟「失速」,還會蔓延到其它城市,進而拖累整個中國經濟。

據《證券時報》11月7日報導,11月4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了深圳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8689.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6%,與深圳上半年GDP增長7.4%相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深圳前三季度的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0.1:40.2:59.7調整為今年前三季度的0.1:39.3:60.6,第二產業顯示增速放緩。這是繼2016年下半年之後再次出現負增長。

近年來,關於製造業大規模搬離深圳的消息不斷傳出。搬遷主體從低端的落後產能逐漸蔓延至先進位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眾多企業搬遷外撤的現象引發了許多人對深圳產業「空心化」、產業鏈「斷鏈」的隱憂。

證券時報報導說,是深圳高租金的擠壓,逼使企業無奈「出走」。受土地廠房租金、員工工資、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內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深圳有相當一批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往深圳周邊、內地以及印度、東南亞等地有計畫地開展產業轉移。2016年,原深圳市市長許勤在的一次講話中表示:「近期,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

而《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深圳有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外遷情況,約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1%,累計在深工業總產值599.7億元,佔當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5%。同時報告還指出:近三年外遷的192家企業中,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共計27家,佔全部外遷企業的37.5%。

電子信息產業佔深圳市GDP比重近1/4,是深圳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大批量外遷,對深圳的影響是重大的。

深圳市政協曾在2017年就深圳企業近年的遷出潮開展了為期四個月的重點調研,調研發現,前幾年外遷的企業大多是低端落後的製造型企業;而如今深圳外遷的製造業大多數是先進位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

2014年,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而大疆科技、富士康、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則更早的將生產線搬離深圳。

深圳市政協調研報告表示:「深圳企業搬遷潮,遷走的不僅是一個大型企業,更是一個產業鏈的遷移,很多上下游配套的企業也隨之遷走,這對深圳先進位造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根據深圳公布的數據,深圳2019年1∼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月度累計同比增長6.1%,從2015年的1∼7月增長7.8%開始,每年同期的增幅均有下降。2019年1-7月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二產業投資額今年以來逐月下探,在第二產業投資額月度累計同比增長也逐月下降,甚至從4月份開始出現了負增長。

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最新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深圳金融業的稅收佔比超過製造業,佔比22.37%,製造業才20.30%。

《證券時報》報導,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如果出現工業投資額負增長,那就說明今年的形勢比以往還嚴峻。」

郭萬達認為,從海外多個國家和城市的土地空間和第二產業佔比來看,因深圳土地空間有限,導致土地成本上漲擠壓了製造業的發展這個理由,似乎並不完全站得住腳。以新加坡為例,700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第二產業比重卻高達30%。其實深圳的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才是導致深圳產業溢出的根本原因。

對於產業鏈「斷鏈」的隱憂,郭萬達認為,企業將生產線遷到周邊的東莞、惠州、中山等城市的話,對深圳產業鏈的完整性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但如果遷到更遠的江西,甚至越南以及東南亞國家,那深圳就真的需要「補鏈」了。

製造業撤離、產業鏈「斷鏈」令深圳產業「空心化」,引發經濟「失速」,也引來對未來深圳乃至中國經濟的更多擔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