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效應的原因和影響(圖)


這種模仿直到我們成年之後,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圖片來源:Hyejin Kang/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0月1日訊】我們現在常說: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這一說法其實是有道理的,這便是心理學家經常提到的「從眾效應」,也叫「變色龍效應」。可以說,對別人的模仿能力是我們出生時就擁有的技能,在我們年幼的時候,我們會模仿父母的表情和動作,以便讓我們學會更多的生存技能。

而這種模仿直到我們成年之後,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在1936年,美國心理學家穆扎弗-謝里夫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讓三名志願者坐在一個漆黑的屋子中並盯著一個不動的光點,然後讓他們依次說出他們感覺到的光點的移動方向。結果發現,雖然單獨做這個實驗時,志願者的答案各個方向都有,但當他們坐在一起時,答案就開始趨向於一致。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無一不證明了從眾效應的存在。

那麼從眾效應的原因何在呢?心理學認為,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在面對多數人完全一致的回答時,人們就會開始試圖說服自己,告訴自己不可能這麼多人都犯錯,一定是自己搞錯了。而另一種情況是,人們屈從於多數人的判斷,被迫做出和其他人一致的回答,以此來使得自己被多數人所接受。

在2005年,為了搞清楚從眾效應的大腦機制,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具體過程就不說了沒意思,研究顯示,當志願者選擇了和其他人一樣的答案時,他們大腦中與獎賞有關的腦區就會被顯著激活,所以從眾行為本身可以讓大腦覺得獲得了獎賞。而當志願者做出和其他人不同的回答時,他們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顯著激活,而這個區域和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相關,這就是同儕壓力的最直觀體現。

雖然我們現在常把人類是復讀機當作是一個玩笑,但很多時候,這種從眾效應會帶來異常可怕的後果。比如說德國電影《浪潮》就很好地描繪了從眾效應所帶來的集體瘋狂。高中老師文格爾在班級上進行了為期一週的「獨裁」實驗,他打著平等的旗號對全班同學進行洗腦,並讓班級陷入了徹底的瘋狂。而學生蒂姆為了能夠徹底融入班級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奉獻了全部的身心,但最後他發現,這只是一個短暫的教學實驗。於是,只能從極端從眾行為中獲得安寧的他最終選擇了自殺,因為他已經無法接受不能再繼續從眾的人生了。類似的事情在現實中也普遍存在,例子就不用舉了,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從眾效應當然並非一無是處,畢竟是群居動物長期進化的結果,個體融於群體之後,生存機率更大,一隻羚羊無論選擇的路線多麼正確,只要脫離群體,必然被捕殺。一隻猴子無論多麼聰明,脫離群體,很難存活。

從眾效應有時會激發群體的惡,當然也會激發群體的善,不過,不論是善還是惡,從眾雖然可以帶來一時的心安,代價卻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消失,也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消亡。而且很多時候,迫於壓力的從眾,反而卻並不能讓我們心安,也不論是惡的還是善的。所以,是人云亦云,還是保持獨立,我們該怎麼選擇,這是個問題。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