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瘸了倆 中國刺激消費難度大(圖)


僅剩的消費這架馬車能起到拉動經濟的作用嗎?(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8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李若蘭、金唐綜合報導)8月26日,在中美貿易戰升級、香港金融秩序面臨崩潰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開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國務院同時發布了20條政策措施促進消費增長。中國經濟在出口、投資兩大領域瘸腿的情況下,北京當局找到的唯一對策。

我們一起來看看看,僅剩的消費這架馬車能起到拉動經濟的作用嗎?

據中國《證券時報》報導,「國務院8月27日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20條提振消費信心措施,包括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支持商品以舊換新,擴大成品油市場准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消費等金融支持等。」

上海《第一財經》登出分析文章《中國經濟走向內需驅動型應讓民眾願消費敢消費》稱:「中國有近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打造內需驅動型經濟,也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

BBC:中國「三駕馬車」瘸了倆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已經瘸了倆。

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什麼?經濟學上,經常把投資、消費、出口,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平均而言,每年出口的增長是GDP增長的1.5倍,出口成為「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6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在GDP中的佔比達到峰值——36%。但金融危機的來臨,讓這一數據在2009年暴跌到24.5%。中國被迫將經濟的動力轉向另外兩架馬車——投資和消費。

2018年時,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左右,出口這架馬車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再加上與美國愈演愈烈的貿易戰,關稅擴大到幾乎所有輸美商品,經濟想要增長顯然不能只靠出口。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旦出現放緩跡象,北京往往通過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政府對於經濟要素的調動能力遠超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當2008年經濟危機來襲時,中共政府推出了號稱「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畫,大量的資金注入經濟,大規模基建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一夜之間,中國發改委放鬆審批條件,密集同意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僅此一項投資超過萬億。

然而這場激進地通過投資穩住經濟的措施在此後多年被經濟學家詬病為「飲鴆止渴」。雖然維持住短期GDP增長,但使政府債務激增,多行業產能過剩加劇,直到今日還在消化其中惡果。

有鑒於此,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成為本輪刺激的重點。

中國的消費增長面臨獨特困境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向《路透社》表示,經濟持續下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生產和消費是碰到了「二元結構」鴻溝。

所謂「二元結構」,就是指中國有一部分先富人群,他們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高收入標準,但是人口的主要群體是低收入人口。根據王建的計算,中國目前約有3.3億人口的人均GDP已在2.5萬美元以上,而有10.5億人口的人均GDP在4,500美元以下。

王建稱,高收入人群的買房買車等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2010年時先富人群的房、車置業陸續完成,房、車需求越來越接近「天花板」,去年房、車需求突然掉頭向下。

在中國的人口主體有能力購買房、車之前,中國已經形成的龐大產能將在很長時期內失去需求端的對象。如果不突破這一鴻溝,經濟政策難以很好地刺激消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