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四大學發表調查數據 香港示威者多是年輕學生(圖)

 2019-08-15 13: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8月11日,「反送中」運動港島東「自由行」(銅鑼灣、灣仔和逛街區域)
8月11日,「反送中」運動港島東「自由行」(銅鑼灣、灣仔和逛街區域)(攝影:李天正/看中國)

【看中国2019年8月15日讯】持續了兩個月的香港反送中示威運動,參加者是否以年輕人為主?是否以中低收入家庭為主?他們示威的最主要訴求究竟是什麼?他們對於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四所大學的相關院系,根據兩個月來示威現場的調查數據,發布了一份報告。

「反送中」遊行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

研究報告指出,「反送中」遊行或者「反修例」運動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大多數都在20到30歲之間。同時,研究者也注意到,如果是大型遊行,30歲以上參與者的比例相對更高;如果是「流動性集會」,30歲以上受訪者明顯偏少。

歷次示威中,男性比例基本都略高於女性,僅有6月26日一次例外。

大學及以上的學歷者居多

示威者的教育程度則普遍偏高。12次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2/3的示威參與者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在6月12日以及7月27日的兩場示威中,受訪者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甚至超過了86%。

研究者還詢問了示威者的社會經濟背景。只有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家庭屬於「上層階級」;絕大多數受訪者都將自己歸類於「中層階級」或者「下層階級」。在大型集會或遊行中,中層階級人數略多。而在「流動性集會」中,則下層階級人數略多。研究者同時也承認,受訪者未必願意填報詳細的個人信息,因此這些階級劃分都是示威者對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主觀評價。

示威者堅持「五大訴求」

調研還發現,現場的示威者中,政治立場上自認為「溫和民主派」的比例最高,約佔三、四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認為是「本土派」的比例已經從6月初的四分之一左右逐漸增加到8月初的近四成。「積極派」的比例也已經上升到9%。而「中間派/無取向」人士的比例則從最初的20%左右下滑到8月初的10%左右。而示威者中「建制派」人士的佔比則從來沒有超過0.5%。

超過一半的示威者曾經參與過2014年的雨傘運動。研究人員還指出,現場示威者最關心的議題,與近期示威者代表人物提出的「五大訴求」基本吻合。「要求港府全面撤銷修訂逃犯條例」一直被絕大多數示威者(85%)認為「非常重要」。

而認為「要求主要官員下臺」非常重要的示威者比例,則一直在半數左右徘徊。示威者「五大訴求」中,其餘三項,即「要求收回6月12日暴動定性」、「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及「爭取香港民主發展/爭取真正的雙普選」也被歷次示威的絕大多數參與者認為「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對警方處理手法表示不滿」的示威者比例也非常高,幾乎與「全面撤銷修例」持平。

積極抗爭認同者逐漸增多

研究者注意到了這場示威運動正逐漸趨向於積極。八成的示威者認為,如果港府除了「暫緩修例」之外不作其它讓步,就應該繼續抗爭。認同「進一步把抗爭升級」的示威者比例,甚至也達到半數,且在7月底、8月初之後,該數字還有上升的趨勢。

相應地,贊成「積極示威手段可以令政府聆聽民意」的示威者比例也呈上升趨勢,而擔心「積極示威手段可能會令社會上其他人反感的」受訪者則逐漸減少。

歷次調查中,贊同「和平集會與衝擊形同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的示威者比例,一直在71%在89%之間。而認同「在政府一意孤行的情況下,抗爭者使用武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受訪者比例,更是從6月中旬的七成持續上升到8月初的九成。

除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的學者也參與此次調研。研究者從6月9日起就開始於示威現場進行調查,也在網路上進行問卷或者一對一訪談調查。截至8月4日(「三罷」之前一日),研究團隊總共進行了12輪調查,總共收回6688份問卷。


責任編輯: 徐雲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