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會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逐漸退化,並使個人日常生活功能受到影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失智症,是腦部疾病的其中一類,此症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逐漸退化,並使個人日常生活功能受到影響。其他常見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還有行動能力降低,但個人意識卻不會受到影響。
診斷失智症有兩個要點,一是心智功能出現退化;二是退化的程度比一般老化的情形更嚴重。這些疾病也常帶給照顧者相當大的影響。
「失智症警訊」一般包括常見的失智症徵兆,例如:記憶力衰退,無法勝任事務,說話表達出現問題,時間、地點的概念混淆,判斷力警覺度下降,對於較抽象的概念出現思考障礙,東西擺放錯亂,喪失活動力或創造力等等。
以下3大失智症警訊容易被誤解或忽略,需要加以警惕。
第1個:認知功能障礙 但記憶力還好
臨床上,常見到家屬回報失智者仍能自行洗澡,常發現她確實能自行進入浴室更衣,但卻已無法完成洗澡的整套步驟。於是每回洗完澡,髮上依然布滿油垢,其實這樣的狀況,在日常生活上早就需要他人協助了。
把握「日常蛛絲馬跡」,才能早期發現失智症狀,及早治療。記憶力還好,也可能是失智症。
第2個:非失憶症狀 以前會但現在不會
想到失智症,大家第一個印象就是失智者一定是記憶力不好。記憶力障礙的確是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最主要特色,但經過一世紀的研究,現在醫學科學家發現至少有數十種不同的失智症。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特徵,每種失智早期的症狀也都不盡相同。
譬如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可能是睡眠障礙,甚至是出現幻覺。額顳葉型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則可能是性格改變,或是語言功能出現障礙。這些不同類型的失智者在早期時,可能還保有不差的記憶功能,良好的方向感,於是讓親友、家屬難以聯想到他們可能罹患了失智症。
不管是記憶力障礙,或是除了記憶力之外的其他種種功能障礙視覺空間能力、語言能力、注意力、運算能力、定向感、社交認知能力等,要注意的是,他是否出現「以前會,但現在居然弄錯」或是「以前會,但現在不會」的現象,這可能就是失智症的訊號。
第3個:精神情緒有異狀 可能出現憂鬱
失智者可能會以憂鬱情緒作為初期的表現,也可能出現情緒激動、妄想、幻覺等症狀。如果不知道「原來這些也都可能是失智症所導致」,就容易解讀為是心情不好,可能得了躁鬱症,或是以為失智者得了其他的精神病,甚至將症狀誤解為是「失智者故意」要這樣做,這都是在診間常見的情形。
如果發現身邊邁入初老或老年期的親友出現「以前沒有,但現在卻變得怪異」或是「以前不會這樣,但現在卻變成這樣」的種種情形,就要多想想,是否這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預防失智症
絕大多數的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我們能做的,是將輕度失智的時間延長,延緩其退化的速度。曾有患者10年間一直維持輕度失智的狀態,能自理日常生活,對家人也不至於造成負擔。
6招預防失智症延緩退化
1、人際互動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如社區活動、公益社團、朋友或同學聚會、當志工、下棋、打牌等等,都有助於促進大腦運作。
2、培養興趣
園藝等活動能為失智症患者腦部提供正向刺激,延緩病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參與課程、定期閱讀、繪畫、園藝、打麻將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安排旅遊活動,持續接受新知。另外,聆聽音樂也能舒緩患者的情緒,或藉由樂器的操作或演奏,為患者腦部提供正向刺激,達到延緩病情的目的。
3、運動習慣
每週可維持2~3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對失智症也有預防作用,如健走、爬山、跳舞、游泳、太極拳等等,這些相對和緩、強度較低的運動也較適合年長者。
4、控制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都會增加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因此,罹患三高的慢性病患者,應該積極接受治療,穩定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除了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若有失智症,也能延緩退化。
5、飲食攝取
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此飲食原則以蔬果、五穀雜糧為主,多吃豆類、堅果、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適量飲用牛奶與奶製品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烹調食物時多選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
6、避免頭部受傷
頭部曾受到嚴重創傷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平時騎乘單車或機車時應確實戴上安全帽,降低受傷的機會。
許多失智症患者在患病時可能出現肢體障礙、走路不穩的情形,此時照護者應該特別留意,因為跌倒受傷常是使失智症惡化的原因之一。
照護失智症患者
如何拿捏患者的照護尺度也是一門學問,過度保護或照顧不及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病情較輕微者,像是吃飯、穿衣、洗澡等較不具危險性的日常作息,仍可視情況讓患者自理。
可以多鼓勵患者參加喜歡的活動,多一點陪伴增加人際互動的機會,把握幾個重要原則:控制三高、均衡飲食、作息正常、經常運動、避免受傷,才能延緩失智症的退化。
責任編輯: 心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