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曾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他認為一個孩子,在人格方面要能正常和諧的發展,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各要素也必須統一、平衡、協調,這樣在思想上才不會成為「缺胳膊少腿」的人。
但在許多中國父母心裡,「成績」就是孩子的一切,更是免死金牌。
有個人的孩子,才剛讀高中,就跟著社會人士抽菸喝酒。
朋友勸這孩子的父母要好好管教小孩,誰知父母卻說:「他成績好,考試每次都是班級前三,偶爾放鬆一下我們也不太敢管。」
終於有一天,這個孩子因為時常出入「溜冰」場所,染上了毒癮,被送進了少管所。
許多中國父母就像這樣,只要一談到教育,下一句話就會跟「成績」掛勾。
我們常常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開始讓他們背唐詩,四五歲就趕著去學英語,上了小學就幫他們安排好家教,再大一點就幫他們挑好輔導班。
除此之外,我們更動輒要求孩子成績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考上名校,只有這樣,才是「好孩子」,也才會有「好未來」。
或許在我們的要求下,孩子如我們所願成績優異,考了名校,也拿到了令人稱羨的學位,甚至還多才多藝。
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個性可能變得冷漠自私、偏執分裂、暴躁易怒、沒擔當、不懂事,活脫脫像個社會邊緣人,人格修養一點也不健全。
哪天如果某件事情觸發了孩子的痛點,那麼迎來的,很可能就是一場無法預估的災難。
馬加爵事件、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南方醫科大學殺人事件中,哪個孩子成績不好?
但是他們成績再好,當他們做出這種天怒人怨的事時,再回頭審視他們當時的「成績」,有用嗎?
在社會上,檢驗一個人的最終標準,從來不是學校裡的分數和排名。
俞敏洪曾說:「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
當一個孩子人格修養有嚴重缺陷時,即使外表再完美,靈魂也是扭曲變異的。
在社會上,檢驗一個人的最終標準,從來不是學校裡的分數和排名。(以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網路流傳這麼一則故事:
有個農村家庭,五代人都是務農維生,好不容易有個孩子考上大學,這是能讓他們感到在鄰里間揚眉吐氣的事情。
只是當孩子進入大學後,60多歲的老父親忽然發現,迎面而來的一切,都和自己想得不一樣。
整整一個學期,兒子打了三通電話回家,而且每次的內容都很簡單——要錢。
這個父親已經60多歲了,為了讓孩子能在大學安心讀書,依然拖著老邁的身軀,在工地上搬磚、澆水泥。年邁的母親則整天幫別人帶孩子,一天酬勞是5塊錢。就為了滿足兒子在大學的一切開銷。
直到一年冬天,兒子開始頻繁地往家裡打電話,每次張口就要五六千。
負荷不了的父親,這時才感到納悶,怎麼上個大學,錢卻越花越兇。
後來託人打聽後才發現,兒子在學校交了個女朋友,動輒會送她各種名貴禮物不說,吃飯還要上檔次的飯店,飲料只喝星巴克,還總是出入快捷酒店……日子過得很快活。
而最讓父母感到崩潰的,是兒子回家拿出下學期的學費繳費通知單時,竟然還篡改了費用,想從父母身上多拿點錢。
面對這殘酷的事實,老淚縱橫的父親悲傷說道:「我的兒子,以前那麼好的成績,怎麼在大學裡連點良心都沒學到呢?」
美國知名的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曾對各界名人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然後他發現一個共通的結果: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們卓越的專業技能,剩下85%靠的是崇高的人格修養。
如果把孩子當做一棵樹,健全的人格品質就像是深埋於地的根。只有根扎得夠深夠牢靠,樹才能長得枝繁葉茂。而學業成績,不過是樹上的一顆果實而已,並不代表全部。
如果根壞死了,那麼這棵樹又能存活多久?
想給孩子更好更健全的未來,就好好培養他們的人格修養吧,否則成績再好,到頭來也往往只落得一場空。
責任編輯: 帝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