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生前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網絡圖片)
閻錫山在人生最後的十年時間裡生活很規律:每天早晨7時起床,早餐後便開始寫作;午飯後,休息兩小時,然後座談、看書或思考;晚飯後,他喜歡一個人到野外散步;回來後,便拿出一本書來,慢慢閱讀。閻錫山對日常飯菜要求很低,一日三餐主要以白菜饅頭為主。
「有大需要時來,終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這是閻錫山給自己寫的輓聯。
1948年12月8日,閻錫山乘飛機離開大陸來到臺灣,直到1960年5月23日在臺北病逝,閻錫山把自己生命最後十年留在了臺灣。那麼在臺灣的最後十年,閻錫山都做了什麼呢?
閻錫山剛來到臺北時,一直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在蔣介石成立「國民黨改造案研究小組」兩個月後,此時已是淡泊名利的閻錫山又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位。至此,這位民國以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人物徹底告別了軍政舞臺。
1950年9月,為了脫離政治生活的騷擾,閻錫山移住臺北陽明山偏僻的山麓,開始長達十年的半隱居著書立說的生活。閻錫山曾在日記中這樣描述他居住的地方,「其地為廢耕之茶園,雜草及胸,道路坎坷,無電燈電話,飲用山泉,距山仔後公路步行三十分鐘,建築茅屋,從事著述,人以『菁山草蘆』名之。」
雖然陽明山環境很好,空氣清新,但是地處偏僻,連最起碼的生活設施如電燈、電話都沒有。不過閻錫山根本不管這些,為了適應這裡的生活,他讓人把房間用建成類似山西窯洞的風格,以寄託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另外還將自己居住的房間命名「種能洞」,原因是「此窯洞命名為種能洞,因我(閻錫山)向以種能觀察宇宙,為配合我的宇宙觀而名之。」
前面說過,閻錫山在臺灣最後十年主要以閉門謝客寫書為主。在這十年間,他先後寫了20多本書,這些書籍的主旨思想是「物勞主張」和「中的哲學」為內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元月,閻錫山的《三百年的中國》一書終於完稿,隨軍開始重新研究《二十五史》及《十三經》,然而死神卻悄悄來到了他的身邊。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在臺北病逝,終年78歲。閻錫山生前曾留下遺囑,「一、一切宜簡,不宜奢;二、收輓聯,不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木;四、早日出殯,不要久停;五、不要放聲大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記第100段和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選作的《補心錄》一遍。」
責任編輯: 陳天鵬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