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的智慧 留給今天的人什麽啓示?(圖)


清聖祖康熙。(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清聖祖康熙皇帝可謂明君之中的佼佼者。

一般說來,被後世譽為「祖」的都是開國皇帝,可康熙帝如果從滿正式立國算起,應該是第四代,即便是從定鼎中原後算,也是第二代,然他卻被後世謚號為「聖祖」,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倘若認真地研究一下清史人們不難發現,康熙帝從十三歲計擒權臣鰲拜開始,平三藩、收臺灣、退俄寇、征西疆、治黃河、免租稅,哪一件事都是了不起的豐功偉績。所以,到康熙四十年前,整個大清帝國直可謂是河晏海清,國豐民足,萬邦來朝,雄視天下。

與其它朝代一樣,清王朝也存在著這麼一種現象:開國之初萬眾一心,縮衣節食,勇於進取,勵精圖治,忠奸黑白涇渭分明。可一旦承平日久,大大小小的官吏便開始驕奢淫逸,蠅營狗苟。其間,大商人與官府、權貴勾結而殘民以逞;軍政官員冒領軍餉,瓜分國庫,蛻變成城狐社鼠。故而,到康熙五十年左右,大清國表面上儘管越發的繁榮昌盛,歌舞昇平,但實際上各種社會矛盾和隱憂已令有識之士不寒而慄。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各級官吏的貪污腐化,行賄受賄。雖然當時康熙皇帝年事已高,疲極倦政,已有心無力地親自來作治吏這樣一篇大文章,但他作為無書不讀、深諳歷史的一代大政治家,豈能不懂得「治國即治吏,吏壞則國亡」的道理!因此,接下來的首要任務自然就是在眾多皇子之中挑選一個一身正氣,剛正不阿,既有菩薩心腸,更要有霹靂手段的人承繼大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清國祚永續,富強昌盛。

其實,滿清從努爾哈赤起就有一個較之於其它朝代非常具有先進性的、獨特的傳統作法,即所有皇子一旦成人便開始學習政事,或入各部政府實習參贊,或派往全國各地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人的人品、性格、能力、水平等等,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從而有利於皇帝的甄別和選拔。

那麼,康熙朝的皇子們在實踐中都是怎樣表現的呢?太子胤礽懦弱昏聵,已經兩次遭貶。三阿哥胤祉深藏不露,八面玲瓏。八阿哥胤禩霸氣內斂,慣於作秀,善於交通權貴,更善於籠絡收買人心,朝廷裡的諸多大員小吏,甚至包括九、十、十一阿哥都「緊密地團結在以八阿哥為核心的集團周圍」,氣焰熏天,當時朝野均認為接班非他莫屬!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均為俠肝義膽之士,英武豪爽。可此二人統領大軍縱橫疆場有餘,文心周納,老成謀國不足。尤其是十四阿哥還與老八若即若離,互為依靠卻又勾心鬥角。唯獨四阿哥胤禛不依不靠,慎獨正行,特別是在追繳贓款,懲治貪腐之事上大義凜然,打黑毫不手軟。如此,得罪了不少皇親國戚,封疆大吏,以至於當時的官場上給他起了個「活閻王」的綽號。

深切地體察了諸皇子的優劣,康熙帝內心已將接替大位的人選鎖定在四阿哥與十四阿哥兩人身上,只是遲遲難以最後定奪。於是,他向桐城派的學術領袖,當時以布衣身份在上書房行走,亦師亦友的方苞先生求教:諸子皆佳,惟四子與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繼大統,朕殊難決斷,望先生一言以決。

方苞不愧是大學問家,他不正面回答,卻用比喻說理道:此乃皇上家事,臣本不該置喙。然,皇家無私事,家事即國事。故,臣有二法可為聖上決疑——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作料無不取決於掌廚之人。當下火頭已弱,味淡無鹽,亟需能夠旺火且敢於下重料之人也,此其一。其二,選皇子立一國之君,除其本人外,尚可注重皇孫,若皇孫天縱英明,則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聽完這話,康熙帝以手加額,慶幸道:吾得之矣!

他「得之矣」,得到的結論是什麼?自然是最終決定將皇位傳給已經生了聰明能幹兒子弘歷(即以後的乾隆皇帝)的四阿哥胤禛了。接下來,康熙帝在生命之火熄滅前極短的時間內,以超人的膽識和政治智慧,電閃雷鳴地作出了一系列決策。

——不是將以往的親信安插進重要部門,也沒有把一些軍官晉封為上將軍,而是在事先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抓捕了幾個與「八賢王」勾勾搭搭的封疆大吏,罷免了政府各部中趨炎附勢、賣身投靠八阿哥的一些官員。這就在無形之中剪除了胤禩的羽翼,為胤禛的順利接班掃平了道路。

——同樣是在毫無徵兆和毫無理由的情況下,一道諭旨,便基本上將各省督撫、乃至於包括上書房大臣馬齊,張廷玉在內的能員大吏統統官降一級。正當朝野對此議論紛紛,迷糊不解,甚至是以為皇上是不是臨終前神經錯亂,亂發政令時,具有大智慧的明眼人已經看出,老皇帝這是為新皇登基後能夠及時地加恩於眾臣而採取的逆向手段,這樣的心思真可謂殫精竭慮,用心良苦。

——明明知道步軍統領衙門主官(俗稱「九門提督」)隆科多是八阿哥的黨羽,康熙帝卻秘密地同時發給他兩道詔書。

第一道詔書:步軍統領隆科多勤勞政事,功勛卓著,著即簡拔為上書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並由該大臣負宣讀傳位詔書之責……

第二道詔書:步軍統領隆科多依附權貴,矯詔亂命,著即褫奪本兼各職,立即賜死!本詔書留上書房大臣張廷玉處,遇變開讀……

這樣兩道內容完全相反,一道能使人雞犬升天、位極人臣,一道可令人突遭橫禍,立下地獄的詔書同時頒發給一個人的事情在歷史上絕無僅有,但卻收到了奇效。此奇效在於: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和同樣是巨大的威脅面前,很少有人會選擇後者,誰也不會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

這就硬生生地將「八賢王」陣營中的一個鐵桿幹將拉了出來,並且還得叫你死心塌地的為新皇帝所用。更因為隆科多掌握著京師防務的軍權,一旦他不得不盡心竭力地擁戴新皇帝時,其他人想利用軍隊搞政變、逼宮等等的預案則必然全部化作泡影。

——彌留之前,趁著那短暫的清醒,康熙帝密招胤禛進宮,把鑄有「如朕親臨」四個大字的金牌令箭交給他,並囑咐:憑此令即刻解禁十三阿哥胤祥,由他執令箭掌管兵部。

這又是濃墨重彩的驚天一筆!誰都知道,十三阿哥胤祥不僅知兵、且長期與「丘八」們在一起摸爬滾打,在軍隊中有極好的人脈。而且,胤祥少年喪母,一直是四哥胤禛對他呵護有加,他兩人之間的關係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弟兄關係,而是生死與共的政治同盟。所以,此時由他來執掌兵權,除了能夠保證胤禛順利接班之外,對於以後新政的施行又奠定了一塊牢固的基石。

——在所有皇子中,康熙帝最疼愛有加的是十四阿哥胤禵,此時,他作為統兵大將正在甘肅指揮平亂。按照一般的做法,父親將死,肯定會把最喜歡的兒子召回來做最後的訣別而以盡人倫。事實上十四阿哥也多次以此為藉口要求返京一探虛實——誰不想為自己能夠登上大寳而努力呢!但是,康熙帝卻向他發出了「無聖旨不得擅自回京」的詔令,當然,這裡所說的「聖旨」既包括老皇帝的也包括新皇帝的——為了政權的順利交接,康熙帝忍痛割愛,誰能做到!

讀史至此,令人唏噓不已——立心為公,一心為國,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摒棄個人喜惡來選擇接班人,惟有這樣的人方可稱為大政治家,真正的領袖。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