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吃商」高的人(組圖)


「吃商」就是擺脫低級的進食需求,能在食物中找到幸福感覺的能力。

曾有過一個調查:除了智商、情商之外,還有什麼商是重要的?在林林總總的回答中,其中一個是「吃商」。

何谓「吃商」?就是擺脫低級的進食需求,能在食物中找到幸福感覺的能力。吃商高的人,可以吃出儀式感、喜悅感、節制感、敬畏感……,這樣的人非常值得做朋友。

吃出儀式感

郭婉瑩是老上海「永安百貨」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是民國時期的貴族。文革時期,從小嬌生慣養的她每天都被逼著修路、挖魚塘、挑河泥…….過去不沾陽春水的十指,佈滿繭子,結滿血痂。

郭婉瑩面對變故,沒有一蹶不振、怨天尤人,還是會仔細做好每天要吃的飯菜。

沒有蒸具,她用飯盒蒸出美味的蛋糕;沒有烤箱,她用鐵絲烤出香脆可口的餅乾;沒有茶具,用吃飯的碗,她天天喝自製下午茶。

朋友問她:「都這樣了,你為什麼還要那麼講究?」

郭婉瑩只是笑了笑:「因為,這才是人的樣子。」

一日三餐,有的人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有的人卻能吃出儀式感。填飽肚子的飯,只是解決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具有儀式感的飯,那是對身心的雙重安慰。

吃出喜悅感

有位愛旅遊的女孩阿楠,經常和朋友們結伴一起走南闖北、看世界,充滿了生命力和對生活的好奇。

旅途中,有次用餐點的是煮羊頭。端了上來才大家發現是一整個羊頭,還發出濃烈的膻味。其他人一看都沒吃,只有阿楠好奇地吃了好幾筷子。

別人問她難吃嗎?她說「難吃倒不至於,只是不合口味。」

旅途中,很多人會抱怨飯菜不合口味,只有阿楠樂享其中,說不管好壞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歷。

阿楠在朋友圈裡,經常曬出各種飯菜,做法不難,不過就是煮個白粥、燉個雞湯之類的。

但是,從精美的碗筷、旁邊花瓶中怒放的鮮花、乾淨的畫面、俏皮的配文,還是能夠感受到她滿滿的喜悅。

這樣的人,能接納不一樣的口味的存在,也能接納生活中不如意的出現。

能在一碗白粥中吃出喜悅,也能從生活的百味中吃出喜悅。這種滿懷喜悅的人,想不過好人生都難。


盲目減肥,最後常常會失敗。
(以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吃出節制感

不久前,同事又一次宣佈:減肥失敗。

同事剛開始減肥的時候,非常克制,每天都吃水煮青菜、水煮西蘭花、水煮雞胸肉。

一個月後,瘦是瘦了,但她也變得空前地饞。逛街看到街邊的蛋糕、麻辣燙、火鍋忍不住又大吃特吃,最後減下去的肉又長了回來。

法國女人熱衷各種精美的下午茶,蛋糕都是高油脂、高糖的典型代表,但在法國街頭很少看到長得胖的女人。

一位法國女星說過,法國女人不喜歡運動,保持瘦的秘訣只有一個——見好就收。

健身達人劉畊宏也說過,沒人能夠一輩子計算著卡路里來過日子,胖瘦不是食物的錯,而是人不懂節制。

會吃的人懂得節制,但不過於苛刻自己、約束自我,是用恰當的方式,給身體、生活、生命減負。

吃出敬畏感

電影《小森林》被人稱作最治癒的美食節目。主角是一個叫作市子的女孩,從大城市回到農村,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在小村莊裡,市子把本來或許要扔掉的食材變成美味,或是把平淡無奇的食物點石成金。她利用應季的時蔬做出各種美味,果醬、核桃飯、番茄罐頭……

比如:捲心菜最外層的葉子比較硬,就切碎炸成麵餅,取其清香;通草果的表皮有澀味,通過醃料來去除味道,變得酸甜可口;胡茶子果實成熟前太酸,成熟後甜味又太淡,掉落一地無人撿拾,做成果醬。

盤中的食物沒有生命力,她卻能用一種敬畏、感激的態度去對待。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怎麼可能辦不好工作?

有人說,《小森林》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它讓人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也是世俗生活中的一種追求、享受與熱愛。吃飯是對食物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態度;吃飯是對幸福的感知,也是對活著意義的感知。願我們也能像上面故事中人物一樣,做個「吃商」高的人。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