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接管。(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9年5月30日訊】包商銀行事件的演繹就是真正的百姓經濟學。先看原因:中國官方的新華社5月24日報導,中國央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公告,鑒於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
「嚴重信用風險」是什麼呢?按一般的理解就是:當銀行喪失流動性之後,無法保證儲戶的利益。
中國是主要以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經濟體,地方政府是投資的主要實施主體,基於地方商業銀行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緊密關係,就讓地方債務在地方商業銀行中大量體現。當基礎設施建設趨於飽和之後,投資效率就會下降,很容易形成壞賬,最終就會導致地方商業銀行失去流動性。或可以說,公告中所說的「嚴重信用風險」是四萬億的後遺症。包商銀行應該不是特例,而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
看看對包商銀行的後續處理:
其中有一條說「接管前,原有5000萬元(含)以下對公存款和同業負債,本息全額保障;5000萬元以上的對公存款和同業負債,由接管組和債權人平等協商。」
商業銀行在央行和銀保監會面前是弱勢的一方,協商過程中討價還價的本錢不多,大概只能是領導怎麼說自己怎麼做,估計會受到損失。
現在金融市場上的資金融出方主要是大型商業銀行,它們會怎麼對待現在持有的其它大額(5000萬以上)的同業拆借哪?估計需要抓緊回收,會不會導致其它地方商業銀行喪失流動性?這種可能無法排除。此外,一旦對包商銀行的同業拆借受到損失,其它銀行的流動性就會被動收緊,這對中小銀行的影響也比較大。這些情形出現時,包商銀行的問題就會擴散,導致市場的流動性緊縮,這會對資產價格衝擊。
個人估計,管理層很清楚這些,之所以這樣做,意圖應該還是推動去槓桿(當然希望有序),如此就相當於亮出了殺器,這在國際貿易糾紛愈演愈烈的今天也是必要的,有助於維護自己的國際收支平衡。
處理措施中還有一條:「接管後,對接管前的個人儲蓄存款本息由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存款保險基金全額保障,各項業務照常辦理,不受任何影響。」
保護了儲戶的利益,就維護了社會穩定,無可厚非!
但這裡有問題嗎?有。
央行印出來的紙幣原本也是沒信用的,和一般印刷廠印出來的紙張本無差別,為什麼進入市場後變成有信用和購買力、成為了貨幣哪?這裡的關鍵是:央行印出來的紙幣通過商業銀行進入工農業企業,工農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創造了增加值,同時也形成稅收、企業利潤和員工工資。稅收、企業利潤和員工工資都是以紙幣表示的,這些紙幣就具有了信用,也擁有了購買力,它們對應的是企業所創造的增加值。也就是說,是經濟活動給央行的紙幣注入了信用,注入了購買力。
個人理解,由於存款保險制度推出的時間不長,理賠能力有限,所以,應對包商銀行「嚴重信用風險」的能力就不足,此時就需要央行出手。可這時候,央行印出來的紙幣並未經過經濟運行過程,而是直接到了個人手中,是不是信用和購買力缺失哪?
再說說通脹是怎麼形成的。假設有一斤大米,無論用歐元美元還是人民幣計價,雖然價格不同,但一斤大米都不變,都只是約一天的口糧而已。現在假設一斤大米等於一克白銀,當一元紙幣含有一克白銀的時候,一斤大米的價格就是一元;如果一元紙幣含白銀0.1克,一斤大米的價格就是10元;如果一元紙幣含白銀0.01克,一斤大米的價格就是100元;……。此處,一元紙幣所含的白銀數量就代表紙幣的信用含量,信用含量越低,大米的價格就越高,這就是通貨膨脹,它本質上反應的是紙幣的信用水平。當紙幣中不含有信用的時候,通脹就會成災了。
包商銀行一家的問題自然是小問題,因為這是一間小微銀行。如果包商銀行的問題蔓延開來,央行也已同樣的方式來處理,市場中就會進入很多信用缺失(購買力缺失)的紙幣,通脹又向何處去?
所以,如果管理層在今後處理類似問題時,也以現在處理包商銀行的問題為準則(注意:這是前提),就會導致流動性劇烈緊縮和通脹加劇。
雖然今天主要談論的是百姓經濟學,但還是希望提醒管理者:現在處理包商銀行問題的方式如果成為今後處理類似問題的準則,是有很大後患的,並不如直接將包商銀行破產清算更好(沒有通脹的後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