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一定要有天王 卻未必需要王后?(圖)


日本天王明仁和王后美智子在2007年5月26日對拉脫維亞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結束前離開裡加機場。(圖片來源:ILMARS ZNOTINS/AFP/Getty Images)

日本在中世紀後,整整五百年內沒有王后(最後一任出現在十四世紀中期)。那麼,為什麼天王不再需要立后呢?公元七世紀末,古代大和朝廷仿照唐帝國的典章制度,在八世紀初實施《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在平安時代成書,專門解說前述諸律令內容和精神的《令義解》便提到了王后的定義--天子之嫡妻,按例只設置一人。此外,天王冊立王后的儀式和大婚的儀式,理論上有著密切關係,但兩者卻不一定同時執行,到了平安時代,大多分開處理,大婚先行,立后在後。由於現代冊立王后的方式與古代不同,背後的意識形態也有很大差異,近現代的王后事宜將另外詳述,這裡先談古代的立后儀式。

王后的誕生與冊立儀式

日本史學者胡煒權指出,在平安時代,朝廷所用的禮儀書詳記天王冊立王后的程序,即天王大婚的儀式和作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世紀以前,日本的上下社會階層仍然流行「婿入婚」,即女婿到妻家居住的習俗。但由於天王是一國之主、王祖天神的子孫,他的婚禮一直是現代普遍的「嫁入婚」,即妻子到夫家居住。按照平安時代的禮法,獲選為王后(當時一般稱「中宮」)的貴族女子,會在入宮前先獲天王賜予位階,提升身分,一般是三位或四位。入宮(當時稱為入內)當日會由近衛中將或近衛少將迎接,時間均定在晚間。整裝待發的準王后會由家人送到王宮的北門,然後在宮門前,準王后將獲宣旨,轉坐專用的輦車到達夜御殿,等待天王到來。

天王到達後,會先共進晚餐,然後成婚。第二天,天王如常臨朝,接受祝賀。然後,他會指派宣命使在殿前正式冊封王后,並宣布王后寢宮的職員任命等事宜。

曇花一現的王后

日本史學者胡煒權說,按照上述律令制,王后做為「天子之嫡妻」,只能是王族出身的女子(稱為「內親王」)。其他非王族出身的妃妾則稱為「女御」和「女官」,負責宮中庶務和繁衍後代,地位是低於王后的。換言之,大和時代和奈良時代,為了保證王族血脈的純正和神聖,王后基本上是天王的近親女子。可是,這個原則在八世紀中期(公元七二九年)便被打破。當時豪族藤原不比等的女兒光明子,獲在位的聖武天王冊立為王后,成為史上第一位非王族女子成為王后。此例一開,藤原家出身的女子也能成為王后,到了九世紀時更成為慣例。

不過,九世紀以後,王后不再是常設、必設之位,或不一定只有一人擔任王后。這個特異的例子,發生在攝關藤原道長之女彰子身上。當時的一條天王已有王后藤原定子(彰子的遠房親戚),但在道長的策劃下,成功讓天王再納彰子為王后。換句話說,一條天王同時擁有兩位王后。

十一世紀以後,「王后乃天子之嫡妻」的定義,逐漸成為形式,除了出現兩位王后外,也曾經有天王的姊妹成為王后的例子。十一世紀中期,堀河天王年幼,他的姊姊媞子內親王被立為王后,以養母的身分扶持他。當然,這作法只是形式,不代表有亂倫關係,而王后的定義也變得含糊,不再一定是天王的法定妻子、「天子之嫡妻」。

與此同時,隨著十一世紀以後朝廷統治能力衰退,武士政權崛起,朝廷無力負擔冊立王后儀式所需的費用,而且朝廷也不需分置多個部門去維持營運,王后寢宮的職員也被省去。而且隨著與中國王朝交流日疏,仿照唐帝國設立王后、建立律令國家制度,已成為過去。到了十四世紀的後醍醐天王,即室町時代開始,便幾乎沒有再冊立王后,由宮中女官們屬於高級類別的尚侍、典侍、常侍取代。

不過在江戶時代初期,曾出現一次「復古」的冊立王后例子。天下太平後,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按照亡父德川家康的遺訓,積極策劃讓自己的五女兒和子,成為後水尾天王的王后。這個計畫是為了強調天王與幕府同心協力,帶有強烈政治意圖。而且自和子以後,江戶時代的天王均不再立后,所以和子是異例。

江戶時代二百六十多年的歲月裡,王后繼續成為歷史名詞。經過動盪多變的幕末和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才在「天王萬機親裁」的精神下,重整相關制度,包括王后制。當然,其意含已經與古代王后制迥然不同了。

(本文節錄自:胡煒權《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第一部+第二部套書》,時報出版,2019)

本文留言

作者胡煒權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