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影響血液黏稠度的重要因素,流動的血液中有90%以上由水組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血黏即血液黏稠,醫學上則稱為高黏稠血症。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如果血液過度黏稠,流動性很差,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會堵塞血管,因此患上血栓。但因高黏稠血症引起的不適症狀不太明顯,健康體檢項目中也沒有「血流」常規化驗,所以血黏常被忽視。當發現身體亮出警告燈號,要高度重視,以防患於未然。
當血液黏稠度增高時,會使血液流速減慢,加上過多的紅血球老化、硬化,易發生紅血球聚集,進一步加重血液黏稠程度,造成對心、腦血管供血不足,若是長期處於此狀況之下,就很容易引起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突發性疾病。
血稠常見的4個症狀
雖然初期血液黏稠不易被察覺,但只要仔細體察,也是能發現一些早期的症狀。一般來說,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下面4種症狀,就說明體內的血液黏稠度可能比較高,最好提早進行必要的檢查與治療。
1、早起頭暈晚上清醒
血液黏稠度過高的人,早晨起床後即感覺頭暈昏沉,大腦不清醒。要等到吃過早餐之後,大腦才逐漸清醒,而在吃過晚飯後,精神狀態才會達到較好狀態。
2、午飯後犯睏
正常人午飯後的睏倦感是可以忍耐的,但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飯後馬上就犯睏,一定要小睡一會兒,否則整個下午都會無精打采、全身不適,這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造成的典型症狀。只要小睡一會兒後,精神狀態就明顯好轉。
3、陣發性視力模糊
如果中老年人視力還不錯,但經常會有暫時性視力模糊症狀,就要當心血液黏稠。這是因為血黏度高,使血液無法供給視神經充足養分,造成視神經與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導致陣發性視力模糊。
4、下蹲幹活就氣短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多是肥胖者,下蹲不僅困難,蹲下幹活還會胸悶氣短,這是因為在下蹲時,回心血量減少,加上血液黏稠,肺、腦等器官會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或憋氣。
預防與改善血稠做好3方面
1、水分
水是影響血液黏稠度的重要因素,流動的血液中有90%以上由水組成。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劑、腹瀉等引起的身體失水,都會使血容量減少,此時血液中的紅血球等有形成分相對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一旦飲水充足,體內水分得到補充,黏稠的血液立刻被稀釋。所以足量的水分是人體必需的,早晨起床後、三餐飯前1小時與就寢前,最好能飲水各200毫升。
特別是大量進行運動後,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分不足,而血液中的水分也會變得不足。當天氣炎熱,或者感冒發燒時很容易引起脫水時,在這些情況下血液就非常容易變黏稠,這時可以補充一些淡鹽水。
喝溫水可以有效的促進腸胃的蠕動,促進消化,加快新陳代謝,稀釋血液,有效排除血管中的垃圾,同時溫水也不會刺激到胃。
專家提醒,人體因為對於缺水不太敏感,所以老年人在夏天常處於脫水狀態而不自知,因此老年人即使不渴也要喝水,採用「少量多次飲用」的補水方法,以保證體內有充足的水分與足夠的血容量;也可以喝一些綠豆湯、菊花茶等,對於防暑降溫十分有利。
2、食物
常吃一些具有血液稀釋功能的食物,如香菇等有助於預防與改善血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要有效預防與改善血稠,飲食一定要均衡,飯菜宜清淡,常吃一些具有血液稀釋功能的食物:黑木耳、洋蔥、柿子椒、香菇、草莓、鳳梨、檸檬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番茄、紅葡萄、橘子、生薑等有抗凝作用;香芹、胡蘿蔔、蒟蒻、山楂、紫菜、海帶、玉米、芝麻等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此外,還要保持規律的生活,持續適度的運動,並保持身心狀態的平衡。
肉類含有豐富脂肪的食物,還有餅乾、蛋糕、果汁等含有大量糖分的食品會增加體內的中性脂肪。
身體代謝中消耗不完的糖分不但會累積在肝臟中,變成中性脂肪,也會增加血液中的中性脂肪,使血液變得黏稠。同樣,吃太飽也會導致血液黏稠。
3、運動
運動不足導致體內的脂肪和糖分燃燒不充分,最終變成脂肪在體內囤積起來。另外,運動不足導致代謝機能下降,殘留在體內的廢物不能及時被排出也會導致血液變得黏稠。
提腳跟是非常簡單的運動,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比如等公車、看電視時都可以,堅持日久能強化腿腳和腰部的肌肉。
具體做法為雙腳對齊併攏,身體保持豎直,然後慢慢提高腳跟至無法再提高的程度,保持幾秒鐘後再慢慢放下腳跟,堅持長期做,會很有效果。
責任編輯: 心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