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吃的魚1/3是「假的」? 海洋組織公布結果令人目瞪口呆(圖)

【看中國2019年3月10日訊】很多華人喜歡吃魚,但你知道嗎?你可能吃了假的魚。3月7日,海洋環境保護組織卻公布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結果。在全美24州餐廳、小型市場與雜貨商店收集的449個樣本,每三間就有一間出售至少一種沒有貼標正確的海鮮名稱。

文章稱,最常見的鯛魚(snapper)和鱸魚(sea bass),錯標率幾乎有一半。調查結果,市面上有42%的鯛魚名不副實,鱸魚更是55%都貼錯標籤。

海鮮市場如此混亂,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美國進口海鮮約佔90%,這些漁獲入境後,就很少會被續查,會一路直達消費者餐桌。換言之,很多海鮮,在一開始包裝的時候,就已經貼錯了標籤。當然,這當中可能與捕魚者本身對魚類的英文翻譯並不太懂。

但是,更多地原因卻是因為後期商家或餐館老闆有意而為之。

一些商家會將一些較便宜的替代品標著高價魚的名稱,魚目混珠欺騙消費者。

有一家倡議團體「海洋環境保護組織」(Oceana),一直希望消費者不要再上當受騙。

該組織一位成員洛維爾解釋說,海鮮詐騙可發生在供應鏈的任何時間,一條魚被換成另外一條魚,因為有些人就是想用高價售出低價魚。以「魚目混珠」的手法多掙錢。


很多超市的魚類會被貼錯標籤。(圖片來源:Brendon Thorne/Getty Images)

這種情況很容易發生,因為魚類被加工之後,切割或油炸之後,比如成了魚塊,魚丸之類,一般消費者是無法辨別的。

文章列舉的以下幾種魚類,是最容易被超市或餐館誤導的:

比如華人熟悉的野生三文魚,很可能是飼養的大西洋三文魚;

華人喜歡而且價格很貴的鱸魚,其實可能是很普通的鰱魚;

很一般的鯖魚(Escolar)會被奸商當做白色金槍魚(white tuna)來賣;

另外,有時他們填寫鮭魚訂單時,發現沒有足夠鮭魚,可能就以其他魚類代替。

這種行為不僅欺騙了消費者,一些稀有脆弱魚類品種也被過度捕撈,並且被錯貼標籤。

由於大部分餐廳仍供應進口海鮮,海洋環境保護組織認為,政府需要追查海產品物種來源,追蹤漁業或養殖場直到整個供應鏈。

消費者特別要注意,魚類以次充好或名不副實,只是讓消費者多掏點錢,出點血。

如果有些魚類是珍稀物種,或是臨危物種,那麼有些消費者吃了後,會有內疚。

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海產品及魚類本身是有健康風險的,體內富含有害化學成分對人類身體有害,但有可能被貼上無害魚類的標籤。

例如鯖魚,這種魚富含汞或其它化學元素,但往往被標注為金槍魚或鯧魚出售。

還有,包括羅非魚和方頭魚在內的13種魚肉,被標識為紅鯛(diao)魚,但是方頭魚由於含汞量高,已被監管局認定為不適宜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兒童食用。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