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9年3月10日讯】很多华人喜欢吃鱼,但你知道吗?你可能吃了假的鱼。3月7日,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却公布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结果。在全美24州餐厅、小型市场与杂货商店收集的449个样本,每三间就有一间出售至少一种没有贴标正确的海鲜名称。
文章称,最常见的鲷鱼(snapper)和鲈鱼(sea bass),错标率几乎有一半。调查结果,市面上有42%的鲷鱼名不副实,鲈鱼更是55%都贴错标签。
海鲜市场如此混乱,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美国进口海鲜约占90%,这些渔获入境后,就很少会被续查,会一路直达消费者餐桌。换言之,很多海鲜,在一开始包装的时候,就已经贴错了标签。当然,这当中可能与捕鱼者本身对鱼类的英文翻译并不太懂。
但是,更多地原因却是因为后期商家或餐馆老板有意而为之。
一些商家会将一些较便宜的替代品标着高价鱼的名称,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有一家倡议团体“海洋环境保护组织”(Oceana),一直希望消费者不要再上当受骗。
该组织一位成员洛维尔解释说,海鲜诈骗可发生在供应链的任何时间,一条鱼被换成另外一条鱼,因为有些人就是想用高价售出低价鱼。以“鱼目混珠”的手法多挣钱。
很多超市的鱼类会被贴错标签。(图片来源:Brendon Thorne/Getty Images)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因为鱼类被加工之后,切割或油炸之后,比如成了鱼块,鱼丸之类,一般消费者是无法辨别的。
文章列举的以下几种鱼类,是最容易被超市或餐馆误导的:
比如华人熟悉的野生三文鱼,很可能是饲养的大西洋三文鱼;
华人喜欢而且价格很贵的鲈鱼,其实可能是很普通的鲢鱼;
很一般的鲭鱼(Escolar)会被奸商当做白色金枪鱼(white tuna)来卖;
另外,有时他们填写鲑鱼订单时,发现没有足够鲑鱼,可能就以其他鱼类代替。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一些稀有脆弱鱼类品种也被过度捕捞,并且被错贴标签。
由于大部分餐厅仍供应进口海鲜,海洋环境保护组织认为,政府需要追查海产品物种来源,追踪渔业或养殖场直到整个供应链。
消费者特别要注意,鱼类以次充好或名不副实,只是让消费者多掏点钱,出点血。
如果有些鱼类是珍稀物种,或是临危物种,那么有些消费者吃了后,会有内疚。
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海产品及鱼类本身是有健康风险的,体内富含有害化学成分对人类身体有害,但有可能被贴上无害鱼类的标签。
例如鲭鱼,这种鱼富含汞或其它化学元素,但往往被标注为金枪鱼或鲳鱼出售。
还有,包括罗非鱼和方头鱼在内的13种鱼肉,被标识为红鲷(diao)鱼,但是方头鱼由于含汞量高,已被监管局认定为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食用。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