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如有神!史上最了不起的七律之冠(圖)


《晩笑堂竹莊畫傳》中的杜甫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談到中國文學,詩詞絕對是手屈一指的。因為,中國號稱「詩的國度」,打從《詩經》以降,中國的韻文發展未曾止絕,到了唐代,更是興盛至極,眾位才高傲民的詩人輩出,大名鼎鼎,璀璨才采無與倫比。Lu小編在此,要介紹一首七言律詩--《登高》,它被譽爲「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不過,既然這首詩這麼了不起,想必作者定當名頭響亮,出口成篇的詩才即能震退人三五尺?沒錯!他就是胸懷國土,思思念念不忘救濟天下,亟欲輔佐君王,以再現堯舜的清明之治的「詩聖」杜甫(712年-770年)。

詩史杜甫的七律之冠——《登高》

出身在鞏縣(現今河南鞏義)的杜甫,出生在一個極富詩書沉香的世家,他的十三世祖杜預可是一位博學多聞的晉代名將,至於祖父杜審言則是位知名文學家,與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為「文章四友」。因此,杜家歷代的深厚家學為杜甫鋪墊了「讀書破萬卷」的有利因素。

那麼,杜甫既然詩書飽腹,應當是每一篇詩詞歌賦都值得推薦啊!可為何Lu小編獨獨介紹這一篇呢?其實《登高》這一篇正是反映出了杜甫眼觀山河動盪,自己經世濟民的希望無望的極度困頓之況。試想,一個讀書多年、經年潛藏的清高文人勢必會心繫社稷萬民,那麼當他最渴望的殷殷深盼落空,又面臨所愛的國土正處於飄搖狀態,他一旦落筆,創作出來的文墨豈非光燦絕倫?!因為他定會寫出最熨貼悲苦心緒的字句來,有時還順道再度闡明心志,此時精煉簡潔之句定將其堅毅的高度表露無遺,引人瞻仰。倘若此刻又遭遇肉體病痛,在精神與皮囊的雙重折磨之下,還能不在一筆一劃中自我淬鍊出嶄新高峻之境?!

何況杜甫是個極度重視詩歌藝術性之人,所以即使他的筆墨屢屢經過斧削彫琢,亦能絲毫不露痕跡,但見組字構句在反覆錘鍊之後,更顯思深才廣。杜甫曾於《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解悶・十二首之七》亦云:「新詩改罷自長吟,頗學陰何苦用心」,故我們總能自其詩中探見,高泛的意象與蘊積許久的絕妙格局。

《登高》是杜甫於大曆二年(767年)在夔州(今日的重慶奉節)所做,杜甫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他仁民愛物,畢生儒學,關注現實社會。正因為他所到之處總不忘關切時事、抨擊弊端,故其詩風承古開新,言志述懷間滿是關懷民生的沉鬱之感。中年遭逢戰亂又四處顛沛流離又眼明耳聰地四處視察的杜甫,實在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人,後人有幸從他不時反映社會真相的創作中,見識到充分展露現實主義的深沉風格,莫怪乎世稱之為「詩史」。倘若你閱讀過杜甫的《三吏》、《三別》、《旅夜書懷》、《兵車行》、《月夜憶舍弟》、《望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五言七言古詩,絕對會讚同「詩史」這一頭銜實至名歸。

不過,杜甫還有一美稱,較罕為人知,那就是「律聖」。因為杜甫老年時喜愛創作律詩,並已臻爐火純青之層,遂坐擁此譽。在眾律中,杜甫的《登高》,足稱壓卷之作。

現在,咱們就一起來閱讀這一首杜甫寄寓夔州期間所創,且正處於痼疾新病纏身、耳聾齒落的桑榆晚景下以及國土飄零的困頓下所做的《登高》吧!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見到一代詩人的身心狀態都如此疲憊,其壯志雄心在消磨中仍未減,我們又豈能在身強體壯、耳目皆敏的狀態下抱怨這乏妥貼,怨嗟那欠周全。唯有不斷向前推動自己的願想才是正途,是吧?

 

參考資料

邱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2000)

李李〈再探杜甫壓卷之作〈登高〉詩〉

〈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維基文庫)

《後村詩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登高》(維基百科)

本文留言

作者Yi-hsin Lu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