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只是哲學書 它還指出做人的終極目的!(圖)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真貌:東周之諸子百家爭鳴(二)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後世有許多人將《老子》一書只看作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但是真正有緣的人卻將其視為得道修煉之法。(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接續〈忠臣孝子的出現是惡果?老子的啟示震撼人心!〉。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前37章為卷上,後44章為卷下,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其基本思想範疇是「道」,故稱道家。「道家」之稱最早見於漢代司馬遷的《論六家之要指》。
後世有許多人將《老子》一書只看作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但是真正有緣的人卻將其視為得道修煉之法,並依此進行修煉,達到了返本歸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開篇中就講:「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與俗人也有著天壤的差別,「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二十章)。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進一步說明真道的可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正因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隨隨便便讓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貴。而大道傳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們態度也是不一樣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四十一章)
為了讓有緣人得道,讓上士最終返本歸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訴了人們這個「道」的含義以及與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的關係,如何做人並最終如何達到返本歸真等一系列問題,而對其他問題的闡述恰恰是為了那個最終的目地做鋪墊。老子為了讓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還多次談到了有「道」的聖人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是如何做的,以此作為人們的榜樣。以下我們分別就上述問題,結合老子的著作加以闡釋。
道的含義
《老子》第一篇開篇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說的這個非同一般的「道」究竟是甚麼?老子描繪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這個神奇的「道」,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訴我們:「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被稱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萬物發生起源的根本了,有研究者指出,有和無是「道」運作時的兩種狀態,無是產生天地的動力;有是萬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後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稱為宇宙本源的「道」生發的結果如何呢?老子告訴我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整個宇宙的演變正是在道的作用下開始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順乎自然和無為。那麼,既然是宇宙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這其中是否也包括這個宇宙中那些高於人類的生命的產生和發展?那麼他不就是造就這層宇宙生命,包括人類的這層法嗎?不就是規範人類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最高法則嗎?
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又講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人類按照這個「道」的要求去做,不就是一種修道嗎?不就是在返本歸真嗎?那麼具體該如何去做呢?老子同樣給出了答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