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與陶淵明之間有什麽因緣?(組圖)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若問我最喜歡的古代文人,我會不假思索的回答:陶淵明和蘇東坡。記得兒時古韻初嘗,最早背得的詞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最早學習的古文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波瀾壯闊而吟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時胸中的豪邁之感;也還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時心中勾勒出的人間聖地「桃花源」的景象;每當佳節來臨,對親友的思念常常使我不能自已,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便是我對親友最真摯的祝願與對自己最好的安慰;而當我久久被塵世喧囂攪擾,渴望田園般的生活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圖景便在我腦海中浮現……
東晉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他的詩歌散文自然古樸,意境深遠。
年少時的陶淵明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他憑藉著自己的才識謀得了一個官職。但時值動亂年代,他的滿腔抱負無法實現。入仕後的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食官場中的「嗟來之食」。他品性高潔,看不慣官場的腐敗。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但因生活所迫,很多年他一直過著半仕半隱的生活。
孔子曾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終於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後,陶淵明決定罷官並「歸園田居」--躬耕自資,安貧樂道。出仕後的陶淵明雖無法做到「達則兼濟天下」,卻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他的隱居生活雖然清苦,卻也恬淡自得--飲酒賦詩,撫琴讀書。最終,他在「心寧形釋,與萬化冥合」中尋到了精神上的寧靜與自由,了悟了人生的真諦-返本歸真。
北宋才子蘇東坡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作品常給人以豪邁、灑脫、豁達之感。在參透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皆有因緣後,東坡的作品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十一歲的蘇軾憑藉一聯博得主考官歐陽修的青睞,考取當年的第二名,從此步入仕途。他曾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後來,蘇軾因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寫了一些諷刺新法的詩歌和文章。反對派因此將他逮捕入獄,蘇軾險些失去性命,這便是「烏臺詩案」。蘇軾出獄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的物質生活雖然艱苦,但豁達的蘇軾卻能在精神生活上為自己找到樂趣。他在東坡上建了一座小屋,名曰「雪堂」;他自號「東坡居士」,並時常游赤壁、泛舟於江渚之上。
慶幸的是,政治上的失意不僅使東坡「動心忍性」,從而「增益其所不能」,也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寳貴財富。正是在被貶黃州期間,他創作了千古名篇--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共計700餘篇的文學作品。在經歷仕途和生活的不順遂後,東坡也已磨煉出修行人應有的達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與陶淵明的關係
從蘇東坡的作品中可發現,他經常提及陶淵明。有詩為證:「地偏心遠似陶潛」(《監洞霄宮俞康直郎中所居四詠遠樓(棲)》),「不辭中路伺淵明」(《次韻答孫侔》)。作為後輩,蘇東坡對陶淵明非常崇敬和仰慕,他的作品自然也受到了「陶詩」的影響和啟發。他創作了124首「和陶詩」、10首《歸去來集字》和1篇《和歸去來兮辭》。從人生境遇來看,東坡也同樣遭遇了仕途的坎坷,徘徊於「入仕與出仕」之間。不得不說,陶淵明的經歷和對人生的體悟給予東坡很大的啟發;而東坡也覺得,他與先人陶淵明的精神是相通的。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除了文學和人生境遇方面的啟發,瞭解陶淵明和蘇軾作品的朋友不難發現,蘇軾與陶淵明竟有很多共同的愛好。比如,他們同嗜酒,同愛文學創作,同躬耕自資卻安貧樂道,更重要的是,他們皆為修煉之人。
東坡的祖父修道,父母信佛,他的好友佛印也是僧人。早年的他因受身邊親友的影響信佛,同時他也受著儒教的影響,作品多抒發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和主張。然在晚年,歷經磨練的東坡轉通道,見《莊子》嘆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看透了官場,看淡了人生中的得失,東坡了悟了萬事應順其自然的道理--「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後赤壁賦》)。
而陶淵明本性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辭官歸隱後,更是喜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值得一提的是,他能預知自己去世的時間,並在去世的前一天為自己寫好了輓歌詩三首。若不是修行之人,恐怕他不能有這樣的特異功能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陶、蘇二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愛與回歸正體現了他們對「道」的追求,對「歸真」的想往。
陶淵明田園詩意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陶淵明與蘇東坡既然有著如此多的共同點,那麼他們到底有沒有什麼關係呢?蘇軾在他的《江城子》中有這樣一句:「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許多人將此句解讀為東坡自比於陶淵明。在我看來,東坡很明顯地道出了自己的前世就是陶淵明。600多年後,昔日的陶潛歸來兮,轉世為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他和陶淵明一樣,在看透官場和世俗後歸隱田園,依舊躬耕。
後記
喜歡陶淵明和蘇東坡,不僅因為他們的詩詞散文意境優美、富有哲理,更因為他們有淡薄名利的生活態度、忘懷得失的心境、超然物外的豁達和正直高潔的人格。後人在欣賞和仰慕他們的同時也應記得,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其實得益於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真理的追求。正因為他們潛心修行才了悟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並用文學形式表達出來啟發世人。其實,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修行的文化。
如果我此生有緣能與前世的淵明和東坡相識,唯願能在田園間尋得一處似「雪堂」的「桃花源」,供他安心休憩,靜心修煉,順便幫他實現「一二知音,一處風景或一杯清茶,三兩句會心之語,神思共遊方外」的美好心願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