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院士:中國學生缺乏質疑和創新精神(圖)
中國學生(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看中国2018年12月25日讯】世界上發達國家在人工智慧(AI)領域競爭尤為激烈,而中國把它作為發展的重要基礎。凌曉峰教授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也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終身教授,更是北美地區知名人工智慧專家。他在一次討論會上表示,中國學術環境下不利於中國學生的質疑和創新。
凌曉峰教授主要研究在於開發電腦和人的智慧,且在資料採擷,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與思維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他每每回中國,總是受邀在各大高校進行講座。在人工智慧日益成為熱門的當下,AI科技近日跟凌曉峰教授展開了一次討論,並發表在海外微信公眾號《AI科技評論》。
人工智慧時代:提出質疑和創新
質疑就是對已發表的文章,無論作者是誰,都用審視的眼光去質疑。質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近代科學發展的基礎就是實驗法,而實驗法是以質疑為起點做研究。首先,提出假定跟質疑,提出質疑之後,你再去研究,看質疑對不對,然後你再思考,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樣才能夠在科學領域中不斷的創新。
中國歷史與教育體制不利於質疑和創新
中國的學生缺乏質疑能力有著很強的歷史原因,因為我們的文化中對於權威缺乏質疑。中國是屬於農耕文明,對於知識有著先天的敬畏。另外,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質疑往往意味著挑戰權威,有時會株連九族,後果非常嚴重。
拋下歷史的包袱,當代的教育機制跟大環境也阻礙了學生質疑精神的發展。中國教育多為填鴨式教育,機械地灌輸知識,然後考試,必須要按標準答案做答。而這種教育方法,久而久之就使學生不敢質疑,也不願意質疑,更不會質疑。實際上這不合適於培養下一個50年的AI人才。
中國學術環境下不利於質疑和創新
我經常受邀旁聽一些論證會,院士專家先發完言之後徵求大家的意見。經常遇到的情況是,沒人有意見。這時候,院士專家指定人員來提出意見,被指定人員通常會說“院士您說的對,我很支持您說的話。”很少會有真正的質疑和交流。
中國學生對「學術明星」發表的文章一般不敢質疑。而且他們在讀文章的時候,經常是以拜讀的心態,逐行逐句的深究,把自己框住。那樣學生更不會去質疑文章的內容,也就不會有創新的突破。
質疑和創新精神可以鼓勵和培養
在國外學術會議和課堂上,經常發生質疑和提問。老師上課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是,“這堂課上沒有問題是傻問題。”學生對於教科書和老師講的內容都會進行提問。
在大型的學術會議上,比如NeurIPS,人們會排起長隊對演講嘉賓進行提問。若時間不夠了,會後大家會圍著嘉賓提問交流。我們今年在NeruIPS上有一篇文章被接受和展示,展示期間一直不斷地有人提問交流,我們在交流中也受到了很大啟發。
引導跟鼓勵對於培養質疑的習慣尤其重要。我在蘇州大學做了一個一小時的報告,並留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中間不斷鼓勵大家提問和質疑。結果,整個報告氣氛非常活躍,做了非常多的互動。報告結束後,大家把我圍著不斷向我提問。我要強調的是,質疑不是不尊重被質疑者,而是對事不對人的,雙方在交流中都受益。
自我質疑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經常需要質疑自我,通過審視自己的文章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與思路。我們更會考慮審稿人會怎樣質疑我們,因為他們會用審視的眼光審視每篇收到的文章,這樣我們能更好的回答審稿者的質疑。
實際上政府在出臺政策之前就得考慮到民眾會如何對於政策進行質疑,以及是否政策存在可被利用的漏洞。這樣質疑自己的政策,且聽取民眾進行回饋,才能制定出好的政策。
到了人工智慧時代,中國要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科研人員的質疑與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如此,人工智慧以及社會才能更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