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共匪是不是會打過來?」那年台灣人心惶惶(組圖)

作者:侯姿瑩、林淑媛、呂欣憓  2018-12-16 10: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台美斷交,民眾抗議
美國宣布將與中共建交後,民眾當年聚集在美大使館外抗議。(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国2018年12月16日讯】1978年12月27日晚上,臺美宣布斷交後第12天,寒風冷冽,臺北市民權東路與中山北路卻擠滿抗議人潮,民眾不滿情緒在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20多人車隊時達到沸騰,丟雞蛋、油漆攻擊,場面幾乎失控。

臺灣一直把美國視為亞太親密友邦與安全保障,是最忠實的反共盟友,美國片面宣布斷交,遭到背叛的心情有之,更多是對未來的不安,當時社會充斥著「共匪是不是會打過來?」「臺灣是不是會淪陷?」恐慌。那一年的臺灣風雨飄搖、人心惶惶。

臺灣集體恐慌美代表團成宣洩出口

恐慌心情瀰漫在臺灣社會各個角落,就在美國代表團抵達臺灣後,成為民眾焦躁與不安心情的發洩出口。

27日晚間10時,克里斯多福一行人踏進松山機場當下,氣氛緊繃,外交部次長錢復以1500字聲明迎接美方代表團,強硬指責美國不僅破壞「中美友誼,也破壞西太平洋和平」。

完整見證這段歷史、時任總統府秘書兼新聞局副局長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篇公開講話,原本是準備給蔣經國在適當場合發表,但「總統認為還是與美國代表團一見面使用比較恰當」。

拿著當初由剛卸任的外交部長瀋昌煥潤飾過原稿,宋楚瑜說,以當時情況,如果太軟弱,會讓民眾認為政府無能,政府必須要對美國做出強硬的回應才行,不過,這也為錢復後來駐美安排惹出「麻煩」。

錢復在回憶錄中,曾經以「卡特政府因而對我恨之入骨」形容他發表那篇強硬聲明後的影響。也因為聲明內容被美方認為太過強烈,卡特政府不歡迎錢復出任斷交後的駐美代表,一直等到1983年1月,雷根政府時期錢復才得以出使美國。

不僅機場過招,讓克里斯多福臉綠,一抵臺就飽受群眾示威抗議,美方相當不滿,當天晚上,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立刻打給剛上任的外交部長蔣彥士,同時也跟宋楚瑜有段不甚愉快的通話。

台美
台美斷交後,民眾不斷抗議。(圖片來源:中央社)

宋楚瑜描述那一場對話時,原本平穩的語氣開始略顯激動,他說安克志開頭就說來自喬治亞州平原鎮卡特總統指示,要他親見蔣經國,要總統親自保證美國代表團的人身安全,其實安克志在電話那頭已經歇斯底里,說「都是暴民、拿著竹竿、眼睛充滿血絲,我們生命受到威脅…」。

宋楚瑜也不甘示弱告訴安克志,「你現在知道臺灣民眾為什麼憤慨了,因為生命受到威脅,抗議民眾之所以那麼憤怒,難道不是感到臺灣的生存受到威脅所致?...」。

事實上,克里斯多福一出松山機場遭到抗議民眾圍勦,非常生氣,認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一度要求原機返美,安克志也受到很大壓力,竟然對宋楚瑜說,要蔣經國保證他們的安全,連外交部部長與行政院長保證都不行。

不過,宋楚瑜拒絕了安克志晚上11時多見蔣經國要求,他念頭一轉,以「總統府秘書身份代表中華民國總統府保證美方代表團安全」,沒想到安克志接受了,打消深夜要向蔣經國要安全保證念頭,克里斯多福一行人直到凌晨才決定繼續留下來談判。基本上,那段時間臺灣民情大受斷交衝擊,連駐華大使安克志都曾向外交部表達過希望「保護在臺美僑」,足見美國對臺灣當下情勢的不安。

雖然12月28日與29日兩天,克里斯多福與蔣彥士在圓山飯店照常舉行首場斷交談判,但氣氛並不好。

圓山飯店的斷交談判首日,雙方針對臺灣法律地位進行攻防,克里斯多福說美國只能認定中華民國為「臺灣當局」等,讓談判進展困難,第二天討論的臺灣防務,但雙方交集少。

臺美談判進行的兩天中,一度還發生美國駐華人員座車遭到破壞等意外,美方代表團一行人決定12月29日縮短行程離開,而且還直接表明,美國將不會再派人來臺北,接下來談判必須由臺灣派人去華府進行。

楊西崑掛帥主談展開逾30場馬拉松斷交談判

接下來,臺美斷交談判的重頭戲,全在華府上演。

前外交部長程建人時任駐美大使館政治組一等秘書,曾多次陪同楊西崑前往國務院談判,對當時雙方的交涉有許多第一手觀察。

程建人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1978年12月底,外交部政務次長楊西崑赴美,原本只是要為因斷交事件士氣低迷的大使館人員打氣,處理過渡安排,美方認為楊西崑人既然已經美國,不願意臺灣再派出官方代表團赴美,所以後來楊西崑又多了一個總統特使頭銜,全權代表中華民國與美國進行斷交談判。

兩國關係生變,後續問題棘手,程建人清楚記得,在美國的斷交談判一談就談了兩個月,困難很多,光是未來關係的性質屬於官方還是非官方,雙方一直是各說各話,包括中華民國駐美國機構的名稱與數量也是攻防戰場之一。

程建人說,楊西崑當時主要與包括助理國務卿郝爾布魯克在內的國務院官員談判;雙方各自代表各自政府立場,各有堅持。當時,楊西崑與美方的協商多達30多次,包括在國務院就有17次之多。

「這些數字都在我腦袋裡,永遠都忘不了,40年之後還沒忘」,程建人說,當時談判的情景、對方的臉孔等等,直到如今仍歷歷在目。

經過來來回回的談判,確定了外館的名稱與數量。程建人說,斷交後,大使館名稱改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代表處,雖是無可奈何,但在美國當時提供的選項中,「這個名稱可說是最好的」;另外,駐美國館處的數量也從14、15個減到剩8個(代表處除外)。

他回憶,1978年12月底到隔年2月底,2個月的談判對後來的臺美關係發展極為重要,除了與國務院談判,楊西崑也積極接觸美國國會,尋求對臺美關係的支持,促成臺灣關係法,建立臺美關係的架構。若沒有當時的談判、沒有臺灣關係法,「臺美關係可以說是無從繼續了」。

不確定感 移民潮湧現

歷經戰亂,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深植在臺灣一代人的心中,尤其擔心遭共產黨赤化,這股危及生存、根深柢固的恐懼在美國轉向中國、宣布與臺灣斷交的那一刻完全爆發。

僑務委員林美蓮回憶,臺美斷交讓臺灣人很震撼,丈夫剛好有前往美國工作的機會,因此在臺美斷交幾個月後,當時30歲的她與丈夫帶著5歲大兒子,一家三口前往美國的田納西州,展開移民生活。

林美蓮一家移民美國是臺美斷交移民潮的其中一個例子。她回憶,1979那年,周遭有些從商的朋友也紛紛決定移民美國。

根據僑委會統計資料,截至2017年底,海外臺灣僑民約有197萬1000人,其中62.6%分布於美洲地區;在美國的臺僑人數最多,約有99萬5000人。

旅美僑胞中,除了商界人士,也有不少臺灣留學生到美國唸書,畢業後就留在美國工作,有些更踏入美國政壇。曾在小布希(George W.Bush)政府任內擔任美國商務部副助理部長等職的董繼玲就是一個例子。

1984年赴美留學的董繼玲說,「那時候發生的所有景象,我們到現在都還記得」。悲憤的情緒,激發了臺灣年輕人的愛國情操,想為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爭取一席之地,因此萌生從政理想。

外交挫敗 臺灣爆發追求民主力量

與美國斷交後,當時尚屬威權體制的臺灣,走進了一個十字路口,內部也開始翻騰,亟待找尋出口。

民進黨黨主席許信良回憶,在臺美斷交前一兩年,臺灣人民充滿焦慮感,整個社會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這樣的氛圍成了推動臺灣民主化的動力。

1978年12月原本要舉行中央民代增補選,卻碰上臺美斷交,蔣經國宣布延選。

蔣經國
圖為蔣經國。(圖片來源:網絡)

許信良說,面對在野力量要求改變的聲音,國民黨卻選擇了這種方式回應,整個黨外運動像雨後春筍般大爆發,發展到1979年底的美麗島事件,成為臺灣民主發展中的最關鍵時刻。

前臺南縣長蘇煥智當時就讀台大法律系,參與「台大論壇社」活動,並為參加國大代表選舉的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助選。

蘇煥智受訪時說,若要解讀臺美斷交對臺灣的影響,就是讓臺灣的民主運動能量取得很大的正當性,國民黨「反攻大陸」的神話徹底破滅,一黨專政獨裁的正當性消失了,臺灣也進入國民主權建構階段。

1979年元旦,美國與中國建交,那一年的臺灣,有如暴風雨中孤獨前行的船,在國際上更形孤立、國內則動盪不安,為接下來天翻地覆的改變掀開序幕。

責任編輯: 明思 来源:中央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