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記者介紹台灣宵夜文化 這個最驚艷(組圖)


寧夏夜市(圖片來源:臺北市大同區公所/Wikimedia/CC BY-SA 3.0)

【看中国2018年12月14日讯】夜深了,台灣寧夏夜市溼溼冷冷,雨水不斷浸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記者阮蕾的襪子裡,但是狹窄的巷弄人聲依舊鼎沸,這就是台灣的宵夜文化。而在臭豆腐老店「里長伯」前方,排隊人潮更是從沒斷過。

據《CNA》報導,阮蕾(Leslie Nguyen-Okwu)是一位奈及利亞裔記者,她生動描述「里長伯」高朋滿座的景象,「左推右擠」,向自封臭豆腐王和臭豆腐后的老闆夫婦點餐,這兒的招牌菜正是炸得酥脆,擺在一層泡菜上的臭豆腐。

阮蕾形容得妙:「和這豆腐相比,就連味道最嗆人的更衣室聞起來都會像玫瑰一般,但死忠的客人依舊絡繹不絕,排隊人龍不斷延伸,就像這讓人掩鼻的臭味飄散,直到海角天邊那樣。」


寧夏夜市著名的里長伯臭豆腐(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阮蕾說,台灣宵夜文化興盛,深夜食堂中沒有琳琅滿目的菜單,大部分攤子有的只是幾樣招牌味兒,老闆專注在一兩樣招牌菜色,日復一日鑽研精進,才能夠淬鍊出「完美」的味道。

「里長伯」第3代的老闆李秀男說:「每家夜市小吃攤的背後,都有著師父的孜孜不倦,以及一代傳一代、對延續傳統的堅持。可以這麼說,好食物的味道,來自師父由衷的堅持。」

阮蕾發表在BBC旅遊版的文章寫道:「想像一下,有鮮搾的甘蔗汁、滋滋作響的蚵仔煎、噴槍燒炙的牛排、甜滋滋的珍奶,還有肥短可愛的烤香腸,這些都是在露天攤子上,在口水快要流下來的客人面前現點現做,光看著都讓人愉快起來。」

對於阮蕾這種外地人而言,在介紹台灣食肆時,宵夜文化總讓人忍不住脫稿演出,「如果紐約是從來不睡的城市,台灣應該就是永遠不會飽的島嶼了」。

阮蕾說,台灣深受荷蘭、西班牙、日本殖民文化以及中式烹飪傳統影響,融合民國38年之後外省人帶來的菜色,發展出多樣的飲食文化,半夜能填飽肚的菜色可謂應有盡有。

在阮蕾眼中,李秀男就像個會動的驚嘆號,因為都深夜11時了,李秀男卻沒有慢下來的跡象,連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是一樣。阮蕾總結道:「低垂的夜幕從不會讓人裹足不前,畢竟在台灣,沒有所謂肚子太飽這回事。」

專研台灣飲食文化之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玉箴說,「宵夜」(消夜)這個詞最先出現在9世紀的唐朝,原本是詩意地描述晚上喝酒殺時間這個「消夜」的動作。但是之後含意不斷延伸,時至今日,「宵夜」更已經深入台灣主流文化,也反映出台灣人越來越晚睡,漸漸成為不夜社會的現象了。

陳玉箴說:「如果讓我形容台灣的夜市,我會說『熱鬧』。」她表示,台灣大部分的夜市和深夜食肆都集中在廟宇附近,就是因為台灣人愛「熱鬧」,拜拜之後常會呼朋引伴吃東西,因此就連很小的鄉村,熱鬧的夜市也是常見的風景。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