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12月8日訊】去年,筆者在海外網刊發表了「公有制是萬惡之源」一文,文中引用大陸公布的資料,列舉種種事實,特別是人民公社後大躍進大飢荒中多個省市工農被徹底摧毀生產積極性的精神狀態,以及飢餓慘像。論證了公有制就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今年三月,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新城在中共黨刊《求是》刊登極左文章「消滅私有制」引起關注。周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批評吳敬璉和張五常等學者鼓吹的「私有制萬歲」,存在嚴重問題。周新城的文章經黨刊轉載後,在網路引發熱議,許多讀者嚴厲反駁周的謬論,不少觀點認為周文有文革之風。
有網民嘲諷周新城講一套做一套,「先把你全家財產拿出來充公,再批評私有制」。
文章中,周新城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學理論,認為「消滅私有制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周認為,當前圍繞要不要堅持和發展公有制、逐步消滅私有制的鬥爭,集中表現在如何對待國有經濟的問題上;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現象,不能凝固化、永恆化。
《求是》刊發周新城這篇文章後,在大陸網路引發爭議。僅三月某一天,該文在新浪的評論已多達6萬多條。跟帖的大部分網民認為,周文有文革之風,有網民表示,「這位人民大學‘教授’,先把你全家財產拿出來充公,再批評私有制」。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系經濟學講師張立建也撰文反駁周新城。張立建稱,如此有違常識、惡毒攻擊別人的文章竟然能在黨刊發表,極可能是當局試探風向的氣球。確實佩服某些刊物的高見和無畏。
於是,筆者於今年4月24日在《民主中國》上再發表「私有制威力無窮」一文,指出:中國大陸之所以能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全賴開放了民營經濟,不完全地恢復了49年前的私有制。
事情沉寂了近一年,最近又從北京傳出了「民營企業退場」、「第二次公私合營」的說法,據民間網調查,各地已陸續舉辦「工會幹部培訓班」,青島已培訓90多名工會幹部,準備派往民營企業當「工會主席」,「推行民主管理,為第二次公私合營作準備」。目前,全國已有40多家上市民企「接受」國家股份入股管控。有海外傳媒指為88家,包括馬化騰的「騰訊」.....。國內最大民企「阿里巴巴」、「淘寶」主席馬雲突然無故宣布辭職......。
人們敏銳地預感到:這次可能來真的了。毛時代的「公私合營」、「人民公社」可能捲土重來。而中共黨魁習近平近期的許多言行,甚至令人覺得毛「文化大革命」都有可能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其實,每一個經歷過49年後中共近70年折騰的中國人,從自身的經歷中,不難痛切地感受到49年中共奪權後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就是造成餓死3800萬入,中國人長期在貧困中生存掙扎的根源。
執政共產黨也不得不承認「國民經濟陷崩潰邊緣」,數千萬黨員的共產黨也不是全無清醒的人,曾經的黨魁鄧小平在92年南巡深圳時就曾斬釘截鐵地說過:「任何不堅持改革開放的路,都是死路一條!」
十幾億中國人民親身經歷過黑暗的毛澤東時代,那時候,城市農村工業農業全面實行公有制,工人農民沒有任何生產積極性,全國生產所得連維持人民基本生活所需都不夠,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的用的穿的無一不需要「憑票供應」,城市人十天半月不聞肉味,農民連飯都吃不飽,活活餓死了3800萬老百姓,犯下了人類文明史從未有過的彌天大罪!
那時候,城市裡的街道黑燈瞎火,冷冷清清,別說什麼商店、餐館了,連行人都沒幾個,有超市嗎?有地鐵嗎?「標配」是擁有一部自行車已了不起了,更別說私人小汽車了!節假日想和親朋戚友三五知已聚一聚也沒個地方,街上連一間小麵店都是國營的,骯髒破敗,服務員全不安心工作,一個個晚娘面孔.....農村裡,世代農民連養個豬餵個雞都不行,縣官村官隨時來檢查,「割資本主義尾巴」,農民都無心耕種,全國十幾億張嘴吃什麼?難怪活活餓死幾千萬老百姓;農民都不養豬不餵雞了,難怪城市的市場裡空空如也。
毛澤東以他那種狂妄無知、肆意汪洋的品性,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用槍桿子脅迫裹脅八億中國人民當小白鼠,冒險地強行進行什麼共產主義社會大實驗,結果活活餓死了數千萬老百姓,苟活下來的可千萬別「好了瘡疤忘了痛」,走回頭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啊!
如果一個民族連近在眼前的慘痛的血的教訓都忘記了,集體噤聲,甘心情願地走回頭路,自取滅亡,那麼這個民族就徹底沒救了!
中華民族有數千年的光輝歷史,歷史上有過許多殘酷的專制統治,但是也從不缺少憂國憂民,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奮不顧身的民族英雄。可是近代在一群流氓痞子武力奪取政權,用槍桿子實行法西斯恐怖統治之下,歷經血腥的鎮反、肅反、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一個接一個殺人如麻的政治運動,作為民族脊樑的知識份子集體噤聲,以至全民麻木。
現在在統治集團內又有人要把國家民族拖回毛澤東時代的黑暗深淵裡去了,難道還沒苦夠?死人還不夠多?教訓還不夠深刻?中國人民大眾,是時候發出自已的吶喊之聲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