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0後」人均負債12萬 未來已經被透支(圖)
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群被稱為「90後」。(圖片來源:NICOLAS ASFOURI/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2月3日訊】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群被稱為「90後」。據中國媒體報導,有調查顯示,90後的負債額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經工作的90後,人均負債超過12萬。一些人經常信用卡透支,借網貸等等。這是智谷趨勢的一份90後負債調查報告。
每一天醒來,都希望看到數字清零,人生可以重新開始。然而,一聞到美食,看到好看的衣服,有朋友約出去玩兒,立馬就忘了這一切,紅塵作伴瀟瀟灑灑。
一向被視為「有錢」的他們,是怎樣過上這種負債纍纍的日子的?
曾經看過一句話,簡直就是心聲:「在我們的一生中,戒掉愛,戒掉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花唄。」
用花唄、信用卡賭明天,這是當下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當周圍的一切都跟「花錢」掛鉤、被消費綁架的時候,大家就紛紛走上了「剁手」之路。買不起,分期啊,一個月也就幾百塊,肯定還得起。
隨著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貴,分期的東西單子也越來越沈重,看似輕鬆就能還清的賬單,慢慢的把每個月的工資耗得一乾二淨。
可是還要租房、還要生活、還要社交啊,於是開通了信用卡,然後是花唄、白條,再後來,終於碰了網貸。
拆東牆補西牆,分期不行就套現,滾雪球一樣,負債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發現信用卡套現不出來了,花唄白條被限制了,網貸也通不過了。
90後成長與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父母一般也都有點積蓄,因此在消費上一直是比較敢花,也有錢花。但是,之所以揹負巨大債務,與消費主義的鼓吹也不無關係。
精明的商家造出一個又一個「購物節」,一個又一個「節日」,各種各樣的消費套餐和鼓勵形式,一切只為了掏空他們眼裡這群年輕有錢有品牌意識的年輕人。
在消費主義的大潮下,無論是主流媒介所謂「消費升級」,還是商業媒體無孔不入的廣告,甚而點對點的詐騙式推銷,一點點榨幹了他們對於自我的掌控力,淪陷在空虛的物質裡。
最扎心的是,在一個階層分野潛藏的大城市社交圈裡,月入5千和月入5萬的人享用的是同一套消費主義。
一個月工資拿到手,交完房租,還完債,吃吃喝喝月月光的90後,被培養出了收入是他們10倍的階層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
對於「負債纍纍」的90後而言,困境的根源來自於無節制的消費,以及財富管理意識和能力的缺乏。消費主義的鼓吹和各種資金提供方,不過是推手罷了。
90後的消費理念這個議題很熱門,不少網友紛紛做了回覆:
「我96,甚至經常無休。為了工作已經足夠拚命了,那麼平日裡給自己買一些東西,犒勞下自己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未來的話,暫時沒有考慮過,我這裡房價5w一平,月收10k,根本不可能買得起房子。」
「今年已經換了4份工作了,每份都做不長。不是我不能吃苦,只是公司給的薪水實在太低了,錢少活多責任大,一個月的薪水減去生活費和房租後,基本不會有餘錢的,這種情況下怎麼存錢呢?」
「起初工作的時候,確實想過存錢,對未來也有明確的規劃。但是看到自己加班熬出來的眼袋,日益稀鬆的頭髮,我就開始不淡定了。
於是我就陷入了一個怪圈裡。為了有錢能護髮,不得不熬夜加班,熬夜加班又脫髮。」
這就是大部分90後的消費理念:理由都各不相同,不過基本都在哭窮,整日想著「一夜暴富」,一過節就「一夜暴負」。
消費這件事情牽涉了太多自控的因素,而自控、自律這些特質都是反人性的,極少數人才能掌握其規律,游刃於其中。
現在到了沒有貸款,已經不好意思的時代,最近的房地產調控也是在減輕年輕人的壓力,讓年輕人少背一些貸款。但還是有很多人收入支撐不了房貸,亦或是勉強支撐、苟延殘喘。
中國社會不斷傳遞的價值觀:只有買房了,才是安定;有車子了,才是家庭出行的標配。
因此,現在90後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如何賺錢,如何賺大錢上,多了浮躁,多了不安分,少了靜氣,少了沉澱。
如果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賺錢上,那麼還有多少力氣放在創新和顛覆上,沒有創新,個人和社會就很難往前推動,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
於是某知名媒體一篇文章表示,主要債務額是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欠下的。文章進而暗示,中國年輕人正帶領國家走向危機。
總有人熱衷於以自己僅有的經驗來給70後、80後、90後、00後貼上各種或褒或貶的標籤。但其實,要概括一代人的特質談何容易?每一代人到了而立之年都能表現出其應有的成熟與擔當。
產生這樣的錯謬,有時空的隔膜,有對年輕人的偏見,而根本上,是他們沒看到年輕人的壓力和活力,到底來自何處。
所以,不是這屆年輕人不行,而是每一代年輕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存在一個不成熟的階段,只是其中某些個體領悟得很快,某些個體卻似乎一直無法長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