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李世民的詩竟然如此樸實!(圖)


唐太宗李世民一洗前朝的靡靡之風,開創了雅正的唐詩盛世。(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說起大唐,可不得不提到唐詩。大氣雄偉的唐詩正是大唐盛世的標誌。而開啟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位千古明君,他也是一名詩人。他一洗前朝的靡靡之風,開創了雅正的唐詩盛世。

唐太宗「文武間出,首辟吟源」

唐太宗在處理政事之餘,也喜歡讀書、寫詩,並且他對文史有著獨到的見解。

唐太宗曾對負責修史的房玄齡說:「《漢書》和《後漢書》都載錄了揚雄《甘泉賦》《羽獵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班固《兩都賦》。這些文字華而不實,對規勸帝王執政毫無用處,為何要收錄在史書上呢?今後有人上疏議政,只要他言辭直率,合情合理且有利於國家,無論我是否採納,都要記錄在史書上。」

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熳之音。」這句話出自唐太宗寫在《帝京篇十首》前面的一篇序。太宗認為六朝的詩文華而不實,要用堯舜樸實、正氣之風,改變追求「浮豔」的文風。「釋實求華,以人從欲,亂於大道,君子恥之。」太宗也認為追求奢華艷麗會使人放縱慾望而攪亂人間正道,所以他寫下《帝京篇》,把「雅正」之風作為他的志向。

下面選取《帝京篇十首》其中的五首,領略一番千古明君的胸懷:

(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薨遙接漢,飛觀迥凌虛。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二)

岩廊罷機務,崇文聊駐輦。玉匣啟龍圖,金繩披鳳篆。

韋編斷仍續,縹帙舒還卷。對此乃淹留,欹案觀墳典。

(五)

飛蓋去芳園,蘭橈游翠渚。萍間日彩亂,荷處香風舉。

桂楫滿中川,絃歌振長嶼。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

(八)

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殽陳綺席。

千鍾合堯禹,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

(十)

以茲遊觀極,悠然獨長想。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

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

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

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

清代編校的《全唐詩》共收錄了唐太宗80多首詩,而書的開篇之作就是唐太宗寫的這首《帝京篇十首》。

唐太宗這首詩平實自然,又典雅。第一首詩描寫了帝京宮殿的壯麗與地理環境,「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然後從起居處、讀書、閱武、聽樂、遊苑、泛舟、宴飲、賞舞各個方面描述帝王生活。第八首中「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宴請必然是要飲酒的,但唐太宗並沒有因為酒樂而忘志耽溺其中,始終頭腦清醒。唐太宗在第十首詩傳遞了他的治國理念:儉、謙、誠、敬、惠、明。

詩如其人,這整首詩給人感覺到一種浩然正氣,唐太宗正完成了詩序中所說的「述《帝京篇》以明雅志」的目地。

唐太宗拒編文集:德性比詞藻更重要

《全唐詩》中稱唐太宗「天文秀發,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唐太宗的文采卓越,但他一直不把自己的作品編成文集。在貞觀十一年(637年),就有大臣請求將太宗的作品編成文集,卻被他拒絕。

太宗說:「我的詔書和命令,如果是有益於百姓的,史書都已經記載了,足以流傳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訓,擾亂了政務,即便辭藻華麗,終將會讓後人恥笑的,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像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他們都有文集傳世,可是他們的道德、品行都不可取,最後,社稷江山統統斷送在他們手中。君主聖明與否,關鍵在於他的德性,何必要有文章流傳呢?」

在德性與詩文之間,唐太宗認為德行比詞藻重要。後世有人以為太宗寫的詩文過於平實,文采不足與漢武帝、曹操相比,更是排斥唐太宗的作品,詩集也很少見收錄,導致許多人對唐太宗的作品瞭解甚少,而且都忽略了唐太宗對唐詩的影響。太宗糾正了六朝的浮華之風,正本清源,追求堯舜正氣之風,和「詞理切直」的文風,從而奠定了唐詩的風格,讓文學走上正確的道路。

太宗與漢武帝、曹操、隋煬帝等帝王不同,他並不將文學作為表現自己方式,而是用文學傳遞自己的理念。唐太宗重德,要求在有較好的道德修養的前提下,從事文學創作,並要作出對人有益的作品。反觀隋朝末年的浮靡之風,正是唐太宗將這種風氣扭轉,走回傳統,才開創了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唐太宗雖然沒有把自己的詩文編成文集,但是整個盛唐的歷史就是唐太宗的一部大文集啊!

最後附上唐太宗的馬上之作《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本文留言

作者李真音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