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斯之問」帶給中國什麼啟示?(圖)


這位中國記者在英國保守黨內會議上的表現,使羅傑斯提出了一個問題。(圖:視頻截圖)

【看中国2018年10月25日讯】英國保守黨官員羅傑斯不久前針對一位中國記者在其黨內會議上的表現,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是不是中國在其國境之外的侵犯和欺侮行為日益增長的一個表現呢?」

羅傑斯之問富有高度的代表性,事實上近些年來很多人都提出了這個問題。中國人在國境之外的言行,正在強化國際社會對中國「強起來」後如何開展對外政策的擔憂。

有關這次會議的內容,涉及中國處理內部問題的態度和方式,本文不準備多予評論。但它為中國記者大鬧會場的言行提供了背景。

稍加提及的是,這次會議以香港問題為主題。英國人認為,他們對香港現狀的關切,有歷史淵源和現實合理性。

在場的中國記者舌辱羅傑斯,拳打志願者,以致被會場外的警方拘捕,非止如此,事後有關方面不僅不反思孔姓記者言行失當,反而護短,過激反應,將事件升級為外交風波,與此前的瑞典事件如出一轍。

這是中國近些年國際形象的一個縮影——有太多性質相似的事件不斷出現,不管是官員,還是記者,或者企業管理者。

它們都表明,轉型和發展中的中國國民素質和國際形象,與國家作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經濟體的不匹配,損害了國際社會對華人的整體印象,損害了中國的外交政策實施,進而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融入國際主流社會的努力。

「羅傑斯之問」集中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上升中的中國的深切疑慮,集中反映了中國官員、記者和拓展海外業務的企業管理者對外展示的形象與中國的外交立場的背離,集中反映了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加速演變、中外關係日漸疏離的原因。當前中國的外部困境和外部敵意,與中國人在海外展示的形象密切關聯。

在國際社會疑慮眼光的觀望之下,中國啟動了「一帶一路」,原本可能只是在中國經濟下行情況下擴大海外市場的一個嘗試,但對它的宣傳和推廣,脫離了實際;在海外的項目實施輕視國際通行規則,遵從中國式邏輯。雖然在外部壓力之下,其狀況已有所改觀,但在其推行初期所造成的國際影響根深蒂固。

國際社會尤其是超級大國將其誤認為乃是一項宏大的國際戰略,潛藏了中國擴大地緣影響力、重塑國際和地區秩序乃至尋求新霸權等勃勃雄心。隨著時間流逝,外界對此印象不僅未削弱,反而日漸增強,從而引發了意義深遠的國際和地區局勢的演變。

地區國家多對中國產生猜忌心理,關鍵大國對華警惕心升高,積極推動外交預應,超級大國不失時機地將自身定位為印太國家,並開動國家機器,在印度-太平洋編織一張巨網,對華政策從以建設性接觸為基調轉向建設性接觸+遏制,在某些情況下遏制和對抗因素超過了建設性因素。「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正在迅速成型,對華新型冷戰態勢漸趨不可逆轉。它們將逐漸直接威脅到中國的戰略安全,重塑印太地區秩序,並使中國發展的外部良好環境遭到歷史性破壞。

少數人在國際場合以中國人特有的聰明勁所展示的言行,表面上看,確實逞了口舌之欲,得了一時之快,但正坐實了「羅傑斯之問」,損害的卻是中國的國際形象,是中國的長期利益。

對他們一番望聞問切,中國近代被列強侵略所帶來的歷史記憶和自卑心結,及經濟快速發展後的bounder心態,可以診斷為部分中國人海外表現的病因。

在中國從第二大經濟體邁向現代化面臨重要發展瓶頸,更加需要有力的國際支持和良好的國際環境的時候,「羅傑斯之問」催人警醒,催人反思:美歐日就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發表聯合文件,印度-太平洋國家積極響應並融入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參與到它在地區的大規模軍事演習,美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廣泛的盟友和夥伴體系正在形成,而中國是所有行動的目標。歸根究底促成該局面形成的可能正是「羅傑斯之問」所蘊含的政治邏輯。

從「羅傑斯之問」,中國需要認真審視的問題是,成為超級大國和地區重要強國的主要對手,並深陷一個日益孤立的國際和地區秩序,是否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感,並更好地實現自身在本世紀的發展利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丁咚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