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屬於甲烷水合物,是由甲烷氣和水組成,被譽為21世紀新能源(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看中國2018年10月13日訊】可燃冰屬於甲烷水合物,是由甲烷氣和水組成,被譽為21世紀新能源。台灣西南海域經粗估蘊含5,000億立方公尺,所以吸引了德國布萊梅大學最新的深海研究船太陽號(RV Sonne)來台探勘。該船於10日12日上午抵達高雄港香蕉碼頭,並將於10月15日至11月17日,用最新的底岩鑽機(MeBo-200)來採集海底岩心探測。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林曉武說,在2013年3月來台探勘的太陽號是舊型船隻,當時沒有採樣,後來已經報廢;今天抵達高雄的是2014年下水的船隻,比舊船還大,所搭載最新的底岩鑽機,曾經在北海測試,再到紐西蘭實際探勘。
林曉武表示,新型的底岩鑽機可以在海面下2,000公尺作業,其鑽探深度達200公尺,還能擊碎岩石。他也指出,甲烷水合物又稱為「可燃冰」,主要分佈在大陸邊緣的深水陸坡海域,全球已知含量為石油蘊含量的2倍,可能是21世紀新能源。
高雄市海洋局聯合德國在台協會、高雄大學、台灣大學,於12日下午舉辦了歡迎儀式。我方出席者為科技部司長黃心雅、高市府秘書長趙建喬,而德方出席者為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布萊梅大學海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暨太陽號的首席科學家蓋哈德.波曼博士、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暨太陽號的副首席科學家本登博士,以及太陽號研究船船務公司負責人馬倫等人。
台灣首度鑽獲可燃冰
可燃冰由於燃燒後排放二氧化碳比煤和石油低,氮化物和硫化物也少,被認為是未來的新能源。法國籍的海洋研究船「瑪麗杜凡號」(Marion Durfresne)今年6月來台合作執行岩芯採樣,進行台灣西南外海蘊含豐富可燃冰地區的海床穩定度評估,並且採集所需岩芯,供沉積物力學與古崩塌紀錄重建等工作。
這次探勘航次是由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與法國科學家聯手規劃和執行。研究團隊在6月5日從基隆出發,先進行台灣東部海域的濁流岩層鑽探與古地震的關係研究,並在6月20日抵達台灣西南外海,採樣岩芯。
6月21日凌晨3點52分,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尤柏森博士走到甲板上,將位於活塞岩芯管末端的捕獲器打開時,赫然發現形如白雪糕的可燃冰,讓研究團隊相當振奮。該發現處位於北緯22度、東經120度附近,水深約1,200公尺的一個海底小山脊。
負責帶隊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許樹坤教授指出,這是一個預期中,卻又令人十分驚訝的發現。根據同系教授林殿順的評估,台灣西南海域的可燃冰賦存量非常豐富。許樹坤拿出打火機,點燃正在漸漸解離中的可燃冰。可燃冰冒出紅色火焰,也象徵著了台灣未來新能源的曙光!
可燃冰燃燒情況(圖片來源:youtube視頻截圖)
科技部表示,該計畫是由中央大學教授林靜怡執行的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簡稱NEP-II)地熱跟天然氣水合物主軸項目之一。6月27日NEP-II計畫辦公室已在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召開記者會,會中介紹了台法海洋科學研究合作的成效,及台灣在海洋科學研究上的努力和成果。
責任編輯: 許天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