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十一帖
第一帖
我想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寫作,其實難度甚大,最主要的難度不在文學上,而是心境與意境之恢復,此時代環境、人物、心理、習俗變異之甚,豈可輕就?我每次做相關寫作時,必向天作禱,請諸天加持,然後神思精透,意在筆先;我的寫作故與他人不同,乃另一風格,其實也非我一人如此,還有其他朋友也如此,此就是人間之真筆,從我們的最純淨的心田中流出來的翡翠與寶珠。
第二帖
對於我秋天的寫作意境甚佳,我每奉宋人法帖,必近之士大夫之心態,尤賞山林境界,此間清樾,非秋氣無足會之,一獸,一鳥,一木,似與諸季不同,我以為大有唐人寒山、拾得的詩味,從中悟之一二。
第三帖
每欲以東坡《教坊詞》寫一章,已經寫了三次都不成功,太俗,太惡,最主要的是毫無活潑的意境,此本宋人頌聖之作。
第四帖
記得見過一殘本書云「山中苦筍」,寥寥幾字,片牒只紙,墨色濃鮮,殆晉人書?唐人書?或元人書?不可知之,高逸盎然,卻在阿堵,山中苦筍亦不可食之。
第五帖
明人小品之佳者,多所謂無名之輩寫之,小品尚野氣、尚禪氣、尚道氣、尚仙氣,變化騰挪,以小極妙,此中竟大有義蘊,豈西方閻浮老子所能傳也。
第六帖
日本人愛吃新筍,繪之以畫,詠之以詩;筍湯倍鮮,我國自晉人以下尤愛之,邇願山靈有臨,賜我新竹之筍,不需它物,既此為賢者長生之祿也。
第七帖
中國文化寫神高於寫形,無論文學、繪畫、為人、用事無不在此,因有根本一攝引以人身為一大苦事,其神為道,道即元始之道。
第八帖
從前山中酷暑,必涉澗以避之,澗底覆以松針,味淳入腑,赤身在水,手檠芙蓉之葉,自以為諸賢士大夫當不如我。
第九帖
臨一次唐柳公權《玄秘塔》也想自寫一神道碑,每寫幾張就累了,就碑學而言,甚崇《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與蘇靈芝所寫,前者結字真菩薩道,寶光神煥,所謂字字蓮花,一字不差,我或能學得幾分,最後還是虧在心境上面,只能大嘆其佳勝。
第十帖
有人以為儒家是一類奴隸之學,原始的儒家應該不是這樣,其實在帝王時代之核心在於完成道統的運化:從《白虎通義》之後,儒家徹底向道家稱臣,所謂道立帝、儒立臣者即是,一切帝王的受命必須要通過道家的承認才被認為是正統。
第十一帖
夏日雷雨,亂雲電掣,若出龍焉,我感不到恐怖,反而覺的莫名的欣喜,我相信人有前生——幼年的我每在暴雨來時,絕不是像一般人的匆忙回家,卻跑到更高的山上,看狂風吹樹,慌張的鳥雀歸巢,最為有晚明文人落拓意境的一次,立於橋頭看風吹野蓮,似曾相識。